樊 琳
在《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以及《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多次提到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的問題:“職業教育必須要堅持以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為第一要務,在服務中不斷提高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度,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高就業水平……”。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高等職業教育應該更多的肩負起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推動區域經濟建設的重要使命。
2010年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416.2億元,“十一五”年均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49.3億元,年均增長20.7%。面向未來,山東省的發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臺。在中共中央和中共山東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到2015年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力爭新農村建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海陸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互聯,加大海洋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實現跨越,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高等職業教育大多以成才途徑多元化和促進就業為導向,政府集全社會的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并逐步建立起中等職業教育、??坡殬I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為主體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職前和職后教育相互融合、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靈活開放的繼續教育制度。體系是好的,但現在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程度還是遠遠達不到的。目前省內高等職業教育能夠培訓技能型人才,但企業行業不能夠全面的參與到職業教育過程中,不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教育集團;缺乏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的建設,沒有足夠的資源建立一批規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示范學校;職業教育不能夠利用現有優勢及資源積極發展創業和再就業培訓教育,構建終身教育服務平臺。
長期以來,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左右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動力。政府需要從法律、法規的制定上,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調控與管理。當前,我國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都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所必須依據的基本法律。同時,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對高職教育發展方向進行前瞻(如《教育發展十二五規劃》)。政策的制定是好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的實際現狀有些脫軌,這就造成了職業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指導思想不明確,指導規則不具體,實施細則不到位,使得職業院校不能在政府的管理機制下更好的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首先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與區域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高職院校之間相互攀比,追求規模,不能夠實現與本科教育的錯位發展,培養的畢業生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體現不出高職教育的職業性。二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強調理論基礎的學習,忽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學計劃的實施都是參照本科模式,變成了“本科壓縮型”教育。
其次職業院校師資力量薄弱,“雙師型”人才短缺。高職院校因其自身以及人們長久以來的認識,使得高職院校很難引進和留住能力較強的人才。同時,高職院校的教師剛畢業的較多,他們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就無法結合本工作的實踐去教授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高職教師70%以上是直接從學校畢業后任教的,他們沒有企業工作經驗,實踐經驗薄弱。參加工作后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問題,導致新教師無法參加實踐的培訓。
政府不能盲目的對高職教育進行財政投資,需要在投資之前對與經濟和社會發展關系密切的專業和項目進行調研,然后再決定投資方向。通過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高職教育的辦學行為,提高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參與度,形成競相參與發展的格局,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很多人對職業院校不認可,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就低人一等,沒有前途。其實不然,職業教育嚴格的說是一種類型,而不是一個層次。職業院校要從春季高考中吸引優秀的學生走職業教育的路子,職業教育從學歷上講,同樣能走到一個較高段的水平。學歷僅僅是提高職業教育地位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大的政策調整,才能使技能型人才工作體面,生活體面,才能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知,才能使得職業院校招收到優秀的學生,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
職業院校的運行機制要緊貼社會需求,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的董事會制度。新加坡校董會由政府官員、行業企業代表和社會知名人士組成,他們不需要實質性參股,董事會的職責側重于學校的宏觀決策與管理,學校的發展規劃要由校董會決定,大力營造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政策環境,建立董事會或理事會的運行機制。同時學校也要建立在地方政府教育統籌發展管理委員會指導下獨立開展工作的校級合作辦學委員會,通過建立章程,依法管理學校,履行教育教學義務。
要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素質,必須要從根源上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這才是重中之重。這就要求高職教師,不僅要有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業務知識,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而指導學生的工作實踐,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雙師型”教師。當前,高職院校中的教師缺乏的不是理論基礎,而是實踐知識,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省內優良企業的優勢,實行互陪互助的“雙師”教師培養模式,重點培養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進而實現“站講臺是講師,立崗位是工程師”的“雙師”素質目標,才能反過來站在企業的需求角度去指導教授學生,最終形成學校和企業人才資源實質性共享的長效機制。
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應以校內生產性實訓為主,以校外實訓基地為輔,建設一批能夠與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相吻合的高質量校內生產性、經營性于一體的實訓基地。同時學校也可以轉換思路,突破現有的合作框架,逆向思維,企業可以投入資金在學校建立實訓基地,同樣學校也可以向企業投入資金,在企業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實訓創造更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參與企業真實生產。
目前,山東省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院校是“國家100所示范性高職院?!?。這些示范學校,為山東省職業教育起到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今后,在充分體現高職示范作用的同時,更應深入探索其可持續發展的各種機制。積極深化教學改革,充分利用其優質教育資源開展種類培訓、技術服務與對口支援,實現學校與社會雙贏,努力為山東省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高技能人才,為區域經濟的建設提供動力支持。
[1]李良齋.高等職業教育多元化投資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8.
[2]姜超,羅建河.家庭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影響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4).
[3]王一群.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探索[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3).
[4]劉玉娟.無錫地區高職院校師資結構分析與建設對策 [J].教育與職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