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樂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網球運動是目前世界上市場化、職業化最高的體育項目之一,擁有一整套完善的職業體系,而在我國則剛剛起步。由于中國體育經濟管理體制實行的是成為“舉國體制”的體育管理制度,這種管理體制是由政府,即中國體育總局在體育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各種社會力量廣泛的參與其中,達成一致的目標,充分整合資源,形成結構合理、管理有序、效率優先、利益兼顧的競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1]“單飛”模式系指國內運動員脫離“舉國體制”的束縛,通過自主訓練、自主參賽、自負盈虧走職業球員的道路,是一種職業化體育的路徑。就網球運動員來說,“單飛”后運動員的訓練、參賽等事宜不再有組織統一安排,由運動員自行處理。教練自主、獎金自主、參賽自主,收入大部分歸自己的團隊所有,只需將比賽所獲獎金收入的8%~12%以及通過商業活動和廣告代言所獲收入的10%須向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繳納。“單飛”后運動員須無條件代表國家參加聯合會杯等重大比賽。[2]
舉國體制是國家集中有限資源,快速發展競技體育的一種良性的體育發展方式。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世界接軌的浪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國家體育也開始由“官本民輔”向多元經濟形式并存的方式過渡。由于我國“大政府,小社會”的社會發展形態,以社團為代表的社會力量發展薄弱,因此,名義上的“舉國體制”代表不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而完整的舉國體制是“官民共同體”,即由政府和社會各階層的民眾合力舉辦。就網球經濟而言,傳統專業培養模式下爭取國家榮譽目標的單質性目標體系已經不能涵蓋當今職業網球價值實現多元化目標的要求,多元投資主體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體滿足。[3]因此,舉國體制之外的職業化發展模式——“單飛”也就應運而生。
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足球職業化改革為首,網球運動也向職業化過渡,逐漸發展成為網球經濟。職業體育,亦稱商業體育,是一種追求競技比賽票房價值、以商業牟利為目的競技體育活動,是對舉國體制的一種補充。職業體育也能為國家體育提供力量、注入新鮮血液,職業體育和舉國體制的結合能促進國家多元的競技體育和諧、健康、共贏地發展。[4]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恰恰是因為以雄厚的競技實力為基礎,加之“單飛”的職業化、國際化、個性化的發展模式的作用,才使諸多運動員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如李娜的法網奪冠。
國內體育比賽的選拔規則是一種由地方到中央的逐級選拔的全民體育運動。由于這種競爭機制的存在,對于上至國家體育總局,下至各個地區政府主管部門和體育系統的各級領導、管理人員都會介入到全運會的競爭機制中。[5]通常國內舉行的競賽只是一種演練或鍛煉方式,也未納入到公眾的視野,只有參加諸如奧運會、全運會等國際級別的賽事才會吸引國內觀眾矚目。這種模式之下,觀眾關心的視覺還只涉及到國家榮譽,職業競技比賽的風氣尚未形成,也不能充分發揮競賽調動國民經濟的杠桿作用。
而對于網球運動而言,專業目標的單質性限制了運動員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充分發揮。隨著運動員自身競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不斷接觸國際職業網球先進模式,原有的培養管理體制必然無法滿足運動員全方位參與國際職業網球競爭的強烈訴求。另外,盡管國際比賽中的優異成績能給運動員和投資主體帶來較大的經濟利益,但他們最主要的經濟利益回報還是依靠在職業賽事中優異的表現而獲得。因此,出于個人發展考慮提出走職業球員道路,是女子網球“單飛”的前提條件,也是網球運動員從事職業網球、不同投資主體積極參與的主要動力源泉。
2008年在中國網球協會決定實行由“集體訓練”向“個性化、針對化”訓練模式轉變。[6]這也意味著“單飛”模式在我國首次得到了認可。個性化、職業化的發展模式形成之后,我國先后培養出了李芳、李娜、鄭潔、彭帥等世界一流的網球單打選手。然而,由于培養模式的不同,“單飛”現象在我國的實行還存在著種種問題。
國際網球職業化特征表明,去國家化之后的出路在于社會化,即由社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承擔支持網球事業、培養職業選手的成本。和國外的家庭、經紀人模式不同,絕大部分中國球員從頭到尾都是國家包出來的,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體校、地方隊和國家隊的三級體制對運動員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層級發展體制相對封閉獨立,具有專業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優勢,曾經為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運動員離開國家組織實行單飛以后,雖然活動可以自主,但是由于市場發育的不成熟,有很多個人力量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康復、醫療、心理、訓練監控、營養、科研等等,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由此也導致了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資金約束、訓練與文化學習脫節、運動員再就業難等等。[7]以孫甜甜而言,從2008年底單飛后的訓練到參賽依舊將重心放在了雙打上。孫甜甜最終還是結束職業化生涯,放棄了“單飛”,選擇了國家模式,在河南隊擔任體能教練。因此,試行的“社會培養”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運動員的地位仍然受控于原有體制,權益由各級體育部門壟斷,個人與集體之間還是會產生矛盾。因此“單飛”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也會產生一定的風險。
職業運動員就是運動員要以網球運動訓練與競賽為謀生手段,運動員是商品,是有價值的,其高低依其表現出的運動成績高低或運動潛能大小而定。單飛后的金花們要學習國際職業選手的生活,適應網球個體發展規律,適應各種形式的國內賽事和國際賽事、訓練和“以賽代練”的模式,這對李娜、鄭潔、彭帥、晏紫來講是一個挑戰。但在當今中國看重國家榮譽、奧運金牌和全運會金牌的國情面前,國家和社會賦予職業化網球運動員為國爭光的使命,正邁步踏入職業化道路的運動員必須放棄國際比賽參加全運會、奧運會。加之過多的行政干預或者職業化的運作模式不夠成熟,運動員將面臨巨大的輿論譴責。如2009年,李娜因為膝傷放棄了全運會比賽曾引起了很多爭議,有同情理解,也有對其不滿的聲音。但其實運動員本身無可厚非,輿論實際上針對的是“單飛”后運動員如何對待為國家榮譽而戰的問題。因此,需要轉變社會和行政機關對“單飛”運動員因為全運會而放棄職業賽的認識和要求,無論從培養體制還是訓練模式上都要做較長時間的努力,甚至較大規模的調整。
“單飛”的試行,刺激了運動員積極性的發揮,在國際賽事上取得了累累碩果,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個人利益與國家權益難以協調,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鏈,盲目的不科學的參賽給運動員自身帶來的困擾等。
鑒于此,我國應逐漸推行社會化培養方式,逐步解決“單飛”現象所面臨的問題。“舉國體制”之下,我國運動員的主要培養方式是由國家培養,所有的費用由國家包攬。而我國體育事業職業化改革不久,尚未形成類似于西方的以家庭培養為主,通過職業比賽獲取物質資助的培養模式,“單飛”對很多運動員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縱觀我國體壇,絕大部分優秀運動員如李芳、李娜、鄭潔均是在舉國體制的培養之下獲得成功后,方選擇“單飛”的。而張帥、韓馨蘊、魯晶晶、周奕妙等一批小將的“單飛”就即將面臨培養的付出與收獲的矛盾。由于我國網球運動與國際接軌的時間不長,“單飛”機制還不夠完善。因此,“單飛”的出路須從運動員的培養方式上著手調整。比如,通過社會資助建立長效發展機制,采取相關政策允許和支持企業的進入,從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到舉辦大型網球賽事實行產業化運作,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網球事業“單飛”所面臨的困境,推動網球競技的發展。
[1]金錫奎.中韓體育經濟發展比較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2]劉青.論我國網球運動員的培養模式及融入國際職業網球的途徑[J].成都體院學報,2006(5).
[3]孫晉芳.中國競技網球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5).
[4]宋繼新.發展職業體育:完善舉國體制戰略的抉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2).
[5]劉青,田園.中國網球融入國際職業網球的障礙與途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1).
[6]Gregory A.Dale,Craig A.Wrisberg.The use of a performance profiling technique in a team setting:getting the athletes and coach on the“same page”[J].Professional Practice,1996(10).
[7]王竹君.中國女子網球運動員“單飛”現象分析[J].競技體育,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