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珀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3)
進入新世紀后,社會以超速的腳步向前推動發展,消費主義日益成為人們的新寵。在工作、生活壓力俱增的環境下,更多人選擇旅游消費。在旅游發展中,文化是其靈魂。旅游文化宣傳增進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同時也給一個城市的旅游文化宣傳增加了籌碼。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非物質文化”和“遺產”兩個詞語組成。文化可以細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類。物質文化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主要是人的精神和觀念能力及觀念利益。遺產的主要詞匯含義有兩個:一是前人遺留下來的,二是有價值、有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前人創造并遺留下來的、有精神和觀念方面價值和意義的文化遺留,也是我們豐富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是唯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工具、實物、手工藝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在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持續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1]
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而存在。其傳承的最大的特點是依托于人來實現而存在,主要以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突出的表現手段。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傳承、發展、保護也就顯得至關重要,人的傳承顯得越發關鍵。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曾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賴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環境而存在的。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要保護其文化形態,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傳承”。[3]
旅游發展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能夠給其傳承、保護帶來正面效應。然而倘若開發不當或開發、介入的過程中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急功近利主義的沖擊則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嚴重的消極作用,甚至可能喧賓奪主顛覆文化,形成外表強大毫無文化內涵的形式主義表象。在沒有文化底蘊做支撐的形式主義下,成為“紙老虎”的文化表象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禁不起時代的沖擊和歷史的沉淀,最終會曇花一現很快消失。
經濟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旅游產業能帶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弘揚該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熟知該地區的文化和該地區,不僅能增強該地區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能增加其他民族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在文化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只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大范圍中立于不敗之地,一個民族的文化若想得到其他民族的認同必須首先建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從而在該地區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傳承、保護。旅游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從經費支持、產權保護到技藝拓展還是文化傳承等方面均有利其發展。它能使游客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陶冶民族情操,建立民族自豪感,激起游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同時能建立起當地民眾的文化自信心和激發其對本土文化的熱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形態必定與當下旅游發展的創新有一定的沖突。在保護與發展中我們要做一個權衡,要有一個標準原則在其中,以至于當意識到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造成負面影響時能夠及時停止行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為了其能更好的傳承、發展。《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中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4]其中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列在了首位。每種文化的生存都需要特定的環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不僅要從保護其項目做起,更要注重對其生長環境的保護。文化是一種時間或者空間上的現象,若單純的為了開發旅游而篡改、仿造傳統文化就會喧賓奪主。開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而不是更好的偽裝。我們在開發的同時一定要注重維持其可持續發展原則和保證文化本真狀態進行開發。
在旅游發展中,旅游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經費支持、產權保護到技藝拓展、文化傳承、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建立等方面有利其發展,然而事物的發展都受到度量限制,若在旅游發展中只為了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結果是令每個有良知的國人所不能接受的。我們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保證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并做到保證文化本真狀態進行開發。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旅游的創新開發并非是不可融合的矛盾,在實施過程中只要把握好度的原則就能得到雙贏的效果。
[1] 烏丙安.中國民俗學 [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2]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3]甘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靠“傳承”[N].新京報.文化副刊.2005-7-6.
[4]劉魁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整體性原則[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