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靜態的土地“流”起來,使沉睡的資源“活”起來,這是農村土地制度變革的核心追求,努力拓展土地“流”與資源“活”的制度空間,是當下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需要做出的不懈努力。
農村集體土地大體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農地,即耕地;二是市地,即集體建設用地;三是生態地,即林、草、濕地。
農地 當前農地面臨兩大難題。
1.確權、登記、頒證問題。
2.流轉問題。
市地 集體建設用地包括三個方面:宅基地、公益性用地、經營性用地。
1.宅基地。
(1)農民宅基地問題在新中國成立時的土地改革就遺留下一個尾巴,土改只改耕地,宅地誰占誰有,大小不一,一些地方一直延續至今。
(2)農民宅基地具有永久性的社會保障功能。
(3)宅地兩張皮。宅是私產,只有地面權;地是公產,擁有地底權;二者又無法分割,只轉宅不轉地無法實現。
(4)轉讓給誰。
(5)如果跨本集體經濟組織轉讓,這個“跨”的范圍是多大,是跨村,還是可以跨鄉、跨縣、跨市甚至跨省。
(6)既然可以“跨”,可不可以跨越城與鄉的戶籍壁壘,市民可不可以下鄉參與轉讓。
(7)既然可抵押、擔保,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抵押、擔保都是以“標的物的可交易”為前提的,不能交易,標的物就砸在了另一方手里。
(8)既然可以“轉讓”,轉讓是不是有償轉讓,如果有償轉讓就是一種“交易”、一種買賣,與宅基地不能買賣的法律不相一致。
(9)既然城里人的房產有70年的產權,農民轉讓的房產是否也應有個時間限制。轉讓如果也成了永久性的使用權,這就有失公平。
(10)法律規定農民一戶一宅,占兩宅即不合法,如按現行法律即使有人轉讓,也沒有人能接收。
(11)流轉不等于買賣,它可以有多種方式,如入股、租賃、合作開發等,但它一定包括買賣,流轉是種概念,買賣是屬概念,不能用種概念否定屬概念。
(12)農民擁有土地,但土地及房屋無法交易,這個土地財產權是空置的。
(13)宅基地可以抵押擔保,只是專家和農民的一廂情愿,在現行體制下,作為金融部門對此基本是沒有興趣的。
(14)宅基地眼下唯一可以流轉的出路,就是進城農民自愿放棄,由政府出資補助其在城市購房的合理資費。
(15)既然實施住房財產權有償轉讓試點,可否試行劃斷時間,今后所有宅基地一律不再無償取得,以體現有償轉讓的公平性,但這需要頂層設計出大政策。
可見,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存在著巨大的現實迷團,需要在實踐中審慎、細致、深入、廣泛地探索研究。
2.經營性建設用地。
主要指過去鄉鎮企業用地。
3.公益性用地。
這里可做的文章不多,目前經過撤點并校后有些學校閑置、撤并村莊后有些公房閑置、交通改道后有些道路廢用等是否可以探索改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值得研究。
生態地 主要包括林地、草地和濕地。
生態地是全社會共有的,誰都必須按主體功能區規劃予以保護,誰都無權亂占亂用。
人世間的事,其實就是處理好三態:一是心態,即人與自我的關系;二是世態,即人與人的關系;三是生態,人與自然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見人就批變為以人為本;由以窮為榮變為以富為榮;由人定勝天變為和諧相處、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