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久英
在“吐槽”和“圍觀”盛行的年代,擔當需要有相當的勇氣,汽車行業亦是如此。
做出“中國汽車產業十三問”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顯然是有勇氣的。
在產銷量“全球第一”位置上保持了相當長時期的中國汽車產業毫無爭議地在世界汽車格局中充當重要角色。然而,僅以產銷量“全球第一”的名頭還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因為就技術角度而言,中國汽車業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品牌的“十二連降”就是這方面問題的一個重要注釋。付于武在提出“自主品牌路在何方”的問題后,隨即提醒業界人士看待中國汽車產業未來形勢時要做清醒者。“所謂清醒,就是對于事物要有客觀的判斷。”“信心”、“協同”、“創新”,是付于武針對自主品牌出路給出的三個關鍵詞,同時也是業界需要樹立和執行的關鍵點。
付于武就中國汽車產業提出的問題切中了要害,給出的回答全面而中肯。這是一代汽車人對行業對產業應有的擔當。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而來六十年,能夠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正是緣于一代又一代汽車人的勇于擔當。
不久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董揚針對合資合作的一次講話中特別提到了汽車人的艱辛。他說:“我們把最好的資產拿出去跟人家合資,文化有沖突,外國人逼我們,中國人也逼我們。那時做合資企業不像現在這么風光,那是苦過來的。”
之所以甘心受苦,是因為汽車人自知肩負發展產業的責任,是勇于擔當的精神使然。東風汽車從位于華中腹地的深山中一路走來,成長為產銷量全國第二的汽車集團,在45年發展過程中累計上繳稅費2700多億元,是國家投資16.7億元的160多倍。如此成就自然離不開創業者和建設者的擔當。
當然,汽車產業僅靠汽車人們的責任心和擔當的勇氣還不夠,國家的擔當必不可少。
韓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在世界占得一席,很大程度取決于國家的擔當。1962年,韓國以間接利用外資的方式,向國外公司購買技術,進行技術合作,對外資采用SKD(即大總裝直接引進組裝)的形式,開始了民族汽車發展之路。1974 年 5 月,韓國政府發布了“汽車工業振興長期計劃”,明確要將汽車工業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戰略產業和出口產業予以扶持,并借此提出了所謂“國民車”生產計劃。由是,韓國汽車工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反觀我國汽車業發展,在提振民族汽車工業方面,更多的是來自于汽車人和車企的努力。2012年9月,車企聯盟組織T10(TOP10)峰會上,探討了一份《建設汽車強國進展策略》( 探討稿),核心內容是站在國家策略高度,構建汽車強國策略總體框架,確保自主品牌做強做大。這是首次將汽車產業進展規劃回升到國家策略層面。
發展汽車工業,實現“汽車強國夢”不僅汽車人的責任,不僅是汽車企業的責任,還是國家的責任。早日將自主品牌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實現中國汽車強國夢的必由之路,無疑也是對政府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