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英
(湖州師范學院 圖書館,浙江 湖州 313000)
隨著電子資源、網絡信息資源的迅猛發展,高校圖書館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紙質館藏受到嚴重沖擊。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及其強大的利用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人們的偏好和首選,加之紙本文獻傳統的典藏模式等帶給讀者的檢索障礙,致使圖書館的紙質文獻利用率每況愈下。因此,重視和優化館藏紙質文獻的典藏工作,已是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的當務之急。
在高校,紙質文獻資源曾經是高校讀者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滿足教學科研需要的必備資料。即便是在網絡環境下的今天,讀者長期的閱讀習慣以及書本式文獻的便攜性特點,使其仍然擁有較大的讀者群。長期以來,雖然圖書館的典藏、采訪、編目共同支撐著文獻資源的基本建設,影響著紙本文獻的布局結構及其有效利用。但是,典藏工作卻歷來不被重視。在圖書館全面實行全開放的服務模式下,要提高紙質資源的利用率,典藏工作已不容再忽視。
圖書館傳統的藏書布局是把藏書劃分為基本藏書、輔助藏書和專門藏書,這種布局方式是“藏本位”思想的反映,同“閉架為主”的管理方式相適應。以后推出的“三線典藏制”是以藏書利用率作為劃分和典藏圖書的主要依據,把利用率最高、流通最頻繁的圖書集中起來,形成一線藏書,只供就地閱覽或短期外借;將利用率較高的圖書集中起來組成二線藏書,供正常流通和外借;將利用率低的圖書集中起來組成三線藏書,限于閉架借閱。這是“用本位”思想的反映,同以“開架為主”的現代管理相適應。但是,“三線典藏制”劃分并典藏圖書的主要依據“藏書利用率”僅憑典藏人員主觀判斷,缺乏說服力。況且讀者的利用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不斷變化著的。藏書“一次分配”、布局“一錘定音”這樣的典藏模式,不能不說影響著圖書的長期有效利用。圖書館必須在三線典藏制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改革創新,尋求一種新的典藏管理模式。最近,圖書館同仁們提出的“動態典藏管理”新模式符合了典藏管理的新要求。其具體的方法是:新書到館進行分編加工后,不是直接分到一、二、三線書庫或各閱覽區,而是先典藏到新書借閱區,供讀者短期借閱。之后再由新書借閱區內的專門人員對這些圖書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來進行二次典藏,即按利用率的不同將圖書分配到不同的書庫。這樣,圖書的最終藏書地點,是由讀者的需求確定的,而最初的典藏位置就不是十分重要了,即使二次典藏再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分配,也會不斷通過圖書調撥的方式來進行重新調節。
合理調撥包括新入館文獻的調配和已有館藏文獻在各書庫、閱覽室之間的調撥兩方面的工作。后者是指圖書館根據文獻及讀者需求情況的變化隨時對已有的館藏文獻作出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調整。如:當一線書庫某種文獻的利用率呈下降趨勢時,可適當調整至二、三線書庫。反之在流通閱覽過程中,如果發現二、三線藏書利用率高,也可調撥至一線書庫供讀者借閱。可見,圖書調撥的主要依據也是文獻的利用率。無論新入館的文獻還是已入藏到各個書庫的既有文獻,都必須根據利用率進行隨時、靈活的動態調整。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以往一次入藏多年不動的局限性。
另外,在流通與閱覽的過程中,一旦發現因典藏錯誤或分配不當而成為死書的現象時,如多卷書上冊典藏在一線庫,下冊典藏在三線庫等不配套典藏現象,都可以通過調撥對個別文獻的分配錯誤進行修正。
高校的合并及新校區的建設使許多院校圖書館都出現了多校區、多分館的新型管理模式。文獻布局分散,各分館的藏書與讀者群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差異等問題,也給讀者高效利用館藏圖書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因此,必須對各分館所藏的文獻實行動態典藏和管理。館藏文獻可以在各校區分館實行“通借通還”的藏書機制。即讀者持“校園一卡通”可到本校任一校區圖書館辦理書刊的借還手續。“通借通還”對于發生在各校區分館間跨館流通的異地圖書不再進行人為的回歸原館,而是在還書地實行“就地歸還”并上架流通。既方便了讀者的借還,又彌補了典藏的失衡。通常情況下,異地流圖書產生的根源是典藏失衡,是由于圖書館分配給各分館的藏書與讀者群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差異而形成的。所以,只要讀者閱讀需求發生了變化,就會出現典藏失衡的現象。圖書館可以把“通借通還”視為對異地流動過來的書、刊“典藏失衡”的一種自然矯正。這樣,動態典藏便在“通借通還”的基礎上打破了原有的藏書地點固定不變的模式,對改善典藏結構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由于圖書館人習慣于從館員的角度出發開展典藏工作,因此忽視了它與讀者服務工作之間的密切聯系。比如,一方面身處二線的文獻典藏人員只憑經驗分配館藏文獻,但對讀者的閱讀需求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一線服務部門每天面對讀者,能夠直接觀察到讀者的文獻利用情況,卻沒有典藏權。致使典藏工作缺乏針對性。因此,要打破典藏工作只隸屬某一部門的限制,將典藏工作與一線的讀者服務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館藏文獻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綜上所說,紙質文獻的動態典藏是一項圍繞書、刊如何發揮極致的資源效力而開展的工作。它以紙質文獻的利用率、流通率、館藏的容量為標準,以客觀真實地反映讀者的需求為出發點,以滿足讀者不同層次需要為目的,擯棄原有的館藏工作流程、克服舊的藏書調配缺陷、減少各種主觀因素的不利影響,將舊有的館藏建設從固定、單一的配置擴展為多渠道信息資源的組織和管理。由于紙質文獻的館藏管理永遠存在著增加新書、剔出滯書、補充調整的動態過程,因此,作為一個長效機制,筆者希望“動態典藏”能得到更多圖書館的有效嘗試并真正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