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勤
【摘 要】本文積極探尋符合應用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發展需要的實踐教學途徑,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制定出以舞臺為平臺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扎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水準和舞臺表演、創編實踐能力,著力培養適合當下社會需求的“下的去、用得上”的具有較強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音樂表演人才,這也將有利于解決當下音樂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音樂表演專業;實踐課程;舞臺實踐
當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普遍存在著教學資源匱乏、生源素質較差、師資發展不均衡等現象,其教學現狀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生就業競爭激烈、就業率不高等問題相當突出。在具體實踐教學環節,存在著實踐教學定位不清晰、系統性不強、課程設置不合理、效果不佳、實習實踐基地建設流于形式等問題。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1 實踐課程教學的現狀
目前,各地方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都開設有實踐教學課程,通常每個學期的實踐課程為兩周左右,主要內容包括新生專業匯報、各類音樂會、音樂基本功比賽、藝術觀摩、藝術采風、專業見習、專業實習、文藝活動策劃與運行、畢業音樂會等實踐環節,基本上都是專業技能的展示或演出活動。學生在實踐課的演出鍛煉后,能夠將專業課所學到的表演基礎理論、技能技巧與舞臺實踐結合起來,從而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對一些基本的演出形式、演出流程和專業知識等,能夠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對音樂表演領域也有一定的見識。總體來說,實踐課程的教學是取得了相當成績的,但是我們也應當承認,這其中仍然是存在諸多問題的。
1.1 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欠缺
因生源素質的原因,部分學生的專業技術與舞臺實踐能力比較弱,且缺乏自信,不敢上臺,怕上臺,對實踐活動產生抵觸情緒,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往往不能發揮出應有的專業水準,實踐效果不佳。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實踐水平差,所以怕上臺,因為上臺少,所以實踐能力差。越是技術和實踐水平弱的學生越需要通過舞臺實踐來鍛煉提高,但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了部分能力弱的學生和優秀學生之前的差距越來越大。其次,部分學生協作能力差,如排合唱不看指揮、鋼琴專業單獨演奏尚可但給他人即興伴奏能力弱。策劃、組織藝術活動的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進行活動的策劃與組織,晚會安排混亂,既是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不足,也是缺乏組織能力的表現。此外,對音樂表演專業的期望值低,適應性差。部分學生認為畢業后前途渺茫,將來能從事相關行業的幾率低,對實踐課程、實踐活動缺乏積極性。
1.2 實踐課程構建方面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學校在實踐課程方面,都有形式完善的課程實踐管理體系及教學大綱,也有相應的課程計劃及目標,但在實質操作過程中很多都處于相對隨意的狀態,課程教學往往流于形式。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與音樂學專業或師范類專業不論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相異,也不同于專業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但現階段音樂表演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還不甚完善,許多都是以音樂學專業的教學體系為依據構建的,因此尚缺乏一定的科學性。盡管該專業根據實際需要在課程設置上相對應的增設了部分新課程,但學生舞臺實踐能力還是較弱,綜合素質卻不如音樂學專業學生。
1.3 實踐教學環節問題突出
比如說,因為師資水平的原因,有些老師自身的舞臺表演水平就不強,甚至于求學過程中就沒登臺演出的經驗,工作后也不主動學習和實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顯得手足無措。還有老師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影響舞臺實踐水平的問題并不重視,且在沒有激勵措施的情況下,基本上對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不聞不問,對學生在舞臺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也不甚了解,更談不上在教學中去加以解決。課程考評機制也有很大弊端,每個學期的藝術實踐周和學分的設置形同虛設,很多從不參加藝術實踐活動的學生也能拿到相應的藝術實踐學分。
2 構建特色實踐課程體系的主要措施
在音樂表演專業實踐課程構建方面,應該嚴格遵循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實際和特點,針對已開展的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深化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創新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不斷豐富專業課的教學實踐內容、教學方法。
2.1 修訂培養計劃,更新重組課程大綱
修訂課程大綱,進行課程教材的優化與建設,構建綜合、新穎、先進、實用、針對性強的教學內容系統。其中包括課程大綱的修訂與教學內容建設、教材構建、實踐教學大綱的修訂與教學內容的構建、實習大綱的制定及實習內容的構建。在執行過程中,注重加強學生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藝術素養培養,為增強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教學計劃中設計實踐周,音樂表演四年本科教學計劃中,每學期明確規定專門的實踐教學課時和實踐周的安排。在傳統的專業基礎課之外,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增設劇目排練、器樂演奏集體課、舞蹈創編、晚會藝術策劃、舞臺表演與創編等課程。
2.2 加強教材建設,豐富實踐課程內容
教師需要不斷豐富實踐課的內容,緊扣音表專業學術前沿,借鑒、參考國內音樂學院、藝術院校的教材建設與教學內容安排,結合自身特點,編寫能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和就業能力的特色教材。比如,聲樂專業的劇目排練課程可以節選中外歌劇、音樂劇、戲曲片段,加入本土音樂形式作為教學內容;將舞臺表演與創編課程擴充為7個學期,從第一學期基本舞臺表演常識到第七學期的針對各專業的表演創編,教學內容的豐富和科學規劃,使學生的知識面和綜合表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此外,還可以聘請社會文藝團體專業音樂表演人才講授藝術實踐或音樂舞臺表演課程,將他們豐富的舞臺實戰經驗、專業的舞臺表演水平傳授給學生,或聘請專業藝術院校、專業文藝團體的教授學者開展學術講座、學術交流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將受益匪淺。
2.3 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積極創新、努力探索,打破傳統1對1我教你學的教學方式,拓展以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為主的教學新思路。啟發和指導學生在學習中要有所想、有所行、有所獲,通過教學中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想學、要學,引導學生掌握和提高綜合能力和舞臺實踐水平。例如,劇目排練課將作品的聲像資料在課堂上直觀演示或教師直接表演展示,讓學生獲取感性認知;選取幾位藝術家表演同一作品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從音樂欣賞的角度分析體會各個藝術家的表演特色和作品處理方面的差異,在舞臺實踐中兼收并蓄、揚長避短。舞蹈創編課可以讓學生在練功房邊看優秀作品邊自己動手創作。這些教學手段既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又開闊了眼界,豐富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質量。
2.4 建立科學考評機制
考核目的是為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對各階段課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和實踐能力的考察、分析和總結,建立以實踐成果為目標的教學評價機制,加強管理,明確要求,量化考核指標,嚴格進行成績考核評定,注重學生平時實踐、實訓的積累。如劇目排練課程在成績考核中,平時操作成績與實際技能占總成績的30%;將三年二期第17、18周定為劇目表演藝術展演周,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專業特點,自由組合,選擇劇目片段排練,在全院乃至全校范圍內展演。將演出實踐與課程考試相結合,依據演出效果來判定課程考試成績,此外還可以將表演、組織、創編晚會、音樂會等也納入考核之中。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相關科學研究,在不同層次的刊物上發表論文可獲得相應的藝術實踐課程學分。鼓勵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性科技項目,從中得到大量的文化知識與專業理論知識,進一步提高藝術素養、文案工作水平與科研能力。
2.5 建設實踐教學第二課堂機制
除保證實踐課堂教學需要外,教師要圍繞專業學習,以鞏固課堂學習成果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為目的,為學生創造和提供各類實踐舞臺,提高學生對實踐課程、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在實踐活動中充當好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累積學生實踐經驗。堅持舉辦各類音樂會、音樂基本功比賽、專業比賽等,塑造濃厚的藝術氛圍,激發學生全面發展專業技能的積極性;培養部分專業拔尖的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專業比賽和演出,打造品牌節目;定時邀請專業藝術團體、藝術家表演,舉行各種形式的"演出季"活動,提升學生的表演熱情與審美水平;鼓勵學生深入文化部門、文藝團體、藝術學校等專業團體實訓實習,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專業,深入社區、企業和農村等,鍛煉學生的教學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3 結語
在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生就業日趨嚴峻的形勢下,積極探尋符合應用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發展需要的實踐教學途徑,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制定出以舞臺為平臺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扎實提高學生的專業水準,舞臺表演、創編實踐能力,著力培養適合當下社會需求的“下的去、用得上”的具有較強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音樂表演人才,將有利于解決當下音樂類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能為進一步明晰地方高校音樂表演本科專業的辦學目標和功能定位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也有利于新辦本科院校新設專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宋亞平.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J].中國高等教育,2007(12).
[2]黃兆林.論高校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05(7).
[3]張堯學.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改革思路研究[J].中國教育報,2005-9-15.
[4]林愛菊.綜合性大學音樂表演專業課程設置思考[J].藝術教育,2008(5).
[5]向兆年,王瑤.音樂表演專業的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的關系[J].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9(3).
[6]鄒聯豐.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藝術實踐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7).
[責任編輯:王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