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犇等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研究對象,利用ArcEngine開發組件在應急基礎數據庫的基礎上實現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展示、管理及空間分析功能,綜合避難場所的可容納人數和人口密度公里網格數據等影響因素對避難場所適宜性的分布進行分析評估,為今后避難場所的建設和規劃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應急避難場所;GIS;公里個網數據
0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不斷集中,地震應急避險的問題也愈發突出。由于我國乃至我省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開展較晚,多數舊城區在規劃和建設時沒有對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問題加以考慮,導致如今在建設過程中,限于周邊安全環境、人口布局、地震地質背景等因素的原因,無法使避難場所的分布和功能達到最優化。如何規劃和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解決上述問題、建立安全城市的重要措施,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通過全面收集安徽省16個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資料數據,結合安徽省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并參照安徽省人口公里格網數據,對避難場所分布進行緩沖區分析評估,并對其分布合理性進行評判,從而為今后避難場所的規劃選址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1 研究內容
1.1 概念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是震前預報發布后或震時為受災的人民群眾提供應急疏散和臨時生活的相對安全的場所.是城市總體規劃、綜合防災管理的重要對象。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包括城市廣場、停車場、運動場、城市各類綠地、防災據點等。我國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須規劃建設滿足避難需求的各類地震應急避難疏散場所,并對其實施有效管理,使其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
1.2 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數據對象為全省16市已建成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共330余處。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地市局2013年上報材料,主要屬性有場所名稱、經緯度、占地面積、可容納人數等。
此外本文還參照了全省人口公里格網數據(數據截止2010年)對應急避難場所分布的合理性進行研究。公里格網數據是將研究區域按照統一的標準劃分為若干個1公里×1公里的像元,每個像元被賦予一個標識和一個屬性值。其中標識值標識該像元的空間數據,屬性值標識該格網的專題屬性值。是一種對專題數據進行格網化表達的1公里×1公里空間數據,能夠較直觀準確的反映專題數據在區域內的空間分布特征。它將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數據轉變為以公里格網為單位,避免了行政區劃分割造成的數據分配錯誤,從而保證了災情快速評估結果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技術方法
根據避難場所可容納的人數與避難場所所處區域的人口公里格網數據計算出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再以避難場所中心的經緯度定位畫圓,并輔以人口公里格網數據中人口密度的直觀體現,分析得出應急避難場所覆蓋的范圍和存在的“空區”。
從圖2可以分析得出,合肥市轄區范圍內,避難場所的分布較為集中,人口公里格網數據中顏色較深、人口較為密集區域基本都被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所覆蓋,市轄區北部略有不足,而周邊各縣的避難場所的數量略顯不足,部分縣區的避難場所分布不盡合理,避難場所建設與人口分布情況有不協調之處,存在避難場所空區。
從圖3分析得出,滁州市轄區人口較為密集區域的避難場所建設和分布基本滿足城區人口需要,鳳陽縣的避難場所建設工作相對滯后,其他縣區也都存在一些數量不足、分布不盡合理等現象。
3 結果與討論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的系統工程,是構建防震減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避難場所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依法保障公共財政的長期投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城市建設同協調。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應該本著“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多方參與、共同建管、平震結合、一所多用”的根本原則,只有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積極協調地震、財政、規劃、園林、等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才能促進安徽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向著功能齊全、職責分明、管理有序、建管結合、一所多用的良好模式發展。
此外,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可以借鑒目前已經比較成熟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各種方法,借助先進的RS、GIS技術,選取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指標,建立合適的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應急避難場所的安全性、可達性、適宜性的分析,也可以利用最新的復雜模型,譬如神經網絡模型等進行更復雜的分析評價。此外,還可以在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對于有大量應急避難場所的城市或地區,進行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分區研究,為城市應急避難工作提供相關數據,以加強城市的應急避難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及管理機制研究[J].城市,2009,08:74.
[2]李繼東,周長興,榮博,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以北京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例[J].北京規劃建設,2008(4).
[3]楊文耀,林偉明.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布局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應急避難場所布局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8(z1).
[4]周天穎,簡甫任.緊急避難場所區位決策支持系統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3).
[責任編輯:曹明明]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研究對象,利用ArcEngine開發組件在應急基礎數據庫的基礎上實現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展示、管理及空間分析功能,綜合避難場所的可容納人數和人口密度公里網格數據等影響因素對避難場所適宜性的分布進行分析評估,為今后避難場所的建設和規劃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應急避難場所;GIS;公里個網數據
0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不斷集中,地震應急避險的問題也愈發突出。由于我國乃至我省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開展較晚,多數舊城區在規劃和建設時沒有對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問題加以考慮,導致如今在建設過程中,限于周邊安全環境、人口布局、地震地質背景等因素的原因,無法使避難場所的分布和功能達到最優化。如何規劃和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解決上述問題、建立安全城市的重要措施,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通過全面收集安徽省16個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資料數據,結合安徽省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并參照安徽省人口公里格網數據,對避難場所分布進行緩沖區分析評估,并對其分布合理性進行評判,從而為今后避難場所的規劃選址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1 研究內容
1.1 概念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是震前預報發布后或震時為受災的人民群眾提供應急疏散和臨時生活的相對安全的場所.是城市總體規劃、綜合防災管理的重要對象。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包括城市廣場、停車場、運動場、城市各類綠地、防災據點等。我國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須規劃建設滿足避難需求的各類地震應急避難疏散場所,并對其實施有效管理,使其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
1.2 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數據對象為全省16市已建成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共330余處。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地市局2013年上報材料,主要屬性有場所名稱、經緯度、占地面積、可容納人數等。
此外本文還參照了全省人口公里格網數據(數據截止2010年)對應急避難場所分布的合理性進行研究。公里格網數據是將研究區域按照統一的標準劃分為若干個1公里×1公里的像元,每個像元被賦予一個標識和一個屬性值。其中標識值標識該像元的空間數據,屬性值標識該格網的專題屬性值。是一種對專題數據進行格網化表達的1公里×1公里空間數據,能夠較直觀準確的反映專題數據在區域內的空間分布特征。它將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數據轉變為以公里格網為單位,避免了行政區劃分割造成的數據分配錯誤,從而保證了災情快速評估結果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技術方法
根據避難場所可容納的人數與避難場所所處區域的人口公里格網數據計算出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再以避難場所中心的經緯度定位畫圓,并輔以人口公里格網數據中人口密度的直觀體現,分析得出應急避難場所覆蓋的范圍和存在的“空區”。
從圖2可以分析得出,合肥市轄區范圍內,避難場所的分布較為集中,人口公里格網數據中顏色較深、人口較為密集區域基本都被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所覆蓋,市轄區北部略有不足,而周邊各縣的避難場所的數量略顯不足,部分縣區的避難場所分布不盡合理,避難場所建設與人口分布情況有不協調之處,存在避難場所空區。
從圖3分析得出,滁州市轄區人口較為密集區域的避難場所建設和分布基本滿足城區人口需要,鳳陽縣的避難場所建設工作相對滯后,其他縣區也都存在一些數量不足、分布不盡合理等現象。
3 結果與討論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的系統工程,是構建防震減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避難場所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依法保障公共財政的長期投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城市建設同協調。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應該本著“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多方參與、共同建管、平震結合、一所多用”的根本原則,只有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積極協調地震、財政、規劃、園林、等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才能促進安徽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向著功能齊全、職責分明、管理有序、建管結合、一所多用的良好模式發展。
此外,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可以借鑒目前已經比較成熟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各種方法,借助先進的RS、GIS技術,選取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指標,建立合適的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應急避難場所的安全性、可達性、適宜性的分析,也可以利用最新的復雜模型,譬如神經網絡模型等進行更復雜的分析評價。此外,還可以在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對于有大量應急避難場所的城市或地區,進行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分區研究,為城市應急避難工作提供相關數據,以加強城市的應急避難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及管理機制研究[J].城市,2009,08:74.
[2]李繼東,周長興,榮博,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以北京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例[J].北京規劃建設,2008(4).
[3]楊文耀,林偉明.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布局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應急避難場所布局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8(z1).
[4]周天穎,簡甫任.緊急避難場所區位決策支持系統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3).
[責任編輯:曹明明]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研究對象,利用ArcEngine開發組件在應急基礎數據庫的基礎上實現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展示、管理及空間分析功能,綜合避難場所的可容納人數和人口密度公里網格數據等影響因素對避難場所適宜性的分布進行分析評估,為今后避難場所的建設和規劃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應急避難場所;GIS;公里個網數據
0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不斷集中,地震應急避險的問題也愈發突出。由于我國乃至我省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開展較晚,多數舊城區在規劃和建設時沒有對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問題加以考慮,導致如今在建設過程中,限于周邊安全環境、人口布局、地震地質背景等因素的原因,無法使避難場所的分布和功能達到最優化。如何規劃和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解決上述問題、建立安全城市的重要措施,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通過全面收集安徽省16個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資料數據,結合安徽省地震應急基礎數據庫并參照安徽省人口公里格網數據,對避難場所分布進行緩沖區分析評估,并對其分布合理性進行評判,從而為今后避難場所的規劃選址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支持。
1 研究內容
1.1 概念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是震前預報發布后或震時為受災的人民群眾提供應急疏散和臨時生活的相對安全的場所.是城市總體規劃、綜合防災管理的重要對象。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包括城市廣場、停車場、運動場、城市各類綠地、防災據點等。我國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須規劃建設滿足避難需求的各類地震應急避難疏散場所,并對其實施有效管理,使其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
1.2 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數據對象為全省16市已建成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共330余處。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地市局2013年上報材料,主要屬性有場所名稱、經緯度、占地面積、可容納人數等。
此外本文還參照了全省人口公里格網數據(數據截止2010年)對應急避難場所分布的合理性進行研究。公里格網數據是將研究區域按照統一的標準劃分為若干個1公里×1公里的像元,每個像元被賦予一個標識和一個屬性值。其中標識值標識該像元的空間數據,屬性值標識該格網的專題屬性值。是一種對專題數據進行格網化表達的1公里×1公里空間數據,能夠較直觀準確的反映專題數據在區域內的空間分布特征。它將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數據轉變為以公里格網為單位,避免了行政區劃分割造成的數據分配錯誤,從而保證了災情快速評估結果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技術方法
根據避難場所可容納的人數與避難場所所處區域的人口公里格網數據計算出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再以避難場所中心的經緯度定位畫圓,并輔以人口公里格網數據中人口密度的直觀體現,分析得出應急避難場所覆蓋的范圍和存在的“空區”。
從圖2可以分析得出,合肥市轄區范圍內,避難場所的分布較為集中,人口公里格網數據中顏色較深、人口較為密集區域基本都被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所覆蓋,市轄區北部略有不足,而周邊各縣的避難場所的數量略顯不足,部分縣區的避難場所分布不盡合理,避難場所建設與人口分布情況有不協調之處,存在避難場所空區。
從圖3分析得出,滁州市轄區人口較為密集區域的避難場所建設和分布基本滿足城區人口需要,鳳陽縣的避難場所建設工作相對滯后,其他縣區也都存在一些數量不足、分布不盡合理等現象。
3 結果與討論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的系統工程,是構建防震減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避難場所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依法保障公共財政的長期投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城市建設同協調。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應該本著“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多方參與、共同建管、平震結合、一所多用”的根本原則,只有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積極協調地震、財政、規劃、園林、等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才能促進安徽省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向著功能齊全、職責分明、管理有序、建管結合、一所多用的良好模式發展。
此外,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可以借鑒目前已經比較成熟的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各種方法,借助先進的RS、GIS技術,選取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指標,建立合適的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應急避難場所的安全性、可達性、適宜性的分析,也可以利用最新的復雜模型,譬如神經網絡模型等進行更復雜的分析評價。此外,還可以在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對于有大量應急避難場所的城市或地區,進行應急避難場所適宜性分區研究,為城市應急避難工作提供相關數據,以加強城市的應急避難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及管理機制研究[J].城市,2009,08:74.
[2]李繼東,周長興,榮博,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以北京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例[J].北京規劃建設,2008(4).
[3]楊文耀,林偉明.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布局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應急避難場所布局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8(z1).
[4]周天穎,簡甫任.緊急避難場所區位決策支持系統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3).
[責任編輯: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