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但由于產地初加工領域設施簡陋、工藝落后等,導致我國農產品的產后損失率較高,經濟損失也較為嚴重。據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加大了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力度,資金規模從5億元增加到6億元,增幅20%。
農業部、財政部近日聯合下發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政策。據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央財政加大了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補助力度,資金規模從5億元增加到6億元,增幅20%。補助資金將投向2014年新建的馬鈴薯貯藏窖、果蔬保鮮庫和烘干設施等。農業部希望借此幫助改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條件、減少產后損失、均衡市場供應、穩定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以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據專家測算,我國糧食、馬鈴薯、水果、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為7%~11%、15%~20%、15%~20%和20%~25%,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損失率,折算經濟損失達3000億元以上,相當于1億多畝耕地的投入和產出被浪費掉,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豐產增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據了解,如果一個馬鈴薯在收獲后即進入冷藏貯存與初加工環節,不但可以每畝減損600元、錯季銷售使農民增收,進入深加工環節后更可增值百倍。一份肯德基土豆泥,重量只有80克,售價6元。而80克土豆原料的成本只有5分錢。種植、收獲、收購、制作、渠道分銷、廣告宣傳之后,對80克土豆的深加工使其升值120倍。業內有分析認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空間巨大。一位在北京從事蔬菜流通業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今年其投入1500萬元在北京豐臺區新建具備儲存、冷藏、初中級加工功能為一體的倉庫。“看好農產品加工特別是蔬菜類加工的市場,經加工后銷售的利潤將遠大于未加工蔬菜的流通利潤。”
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上,我國目前正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但據估計,目前我國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的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僅占5%~10%,整個行業比發達國家落后20~25年。
今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推進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的新興產業技術研發。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量占總產量比重偏低,以深加工量而言,糧食僅為8%、蘋果為4.7%、柑桔為5%、肉禽類為4%,而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70%以上。
此外,農產品加工設施的建設促進了減損增供,農民收入大增。農民建設貯藏、烘干設施后,馬鈴薯、水果、蔬菜產后損失率降低到6%、4%和6%以下,相當于每年多增加27.5萬噸產量,錯季銷售還提高售價30%至50%,農民由此多增收18億元。
有了貯藏、保鮮、烘干等初加工設施后,種植農作物市場風險降低。農民可以根據市場價格高低或賣或儲,農產品品質提高,市場更加穩定。而且,科學貯藏延長了原料的供應期,拉長了加工企業的生產周期,節約了社會資源,提高了加工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