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義
中國奶業過去10 年得到很好的發展,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奶源基地建設問題、質量問題、供應平衡問題等。其實奶業所有問題的核心只有一個,就是產業鏈上下游利益聯結機制的建設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前面這些問題都會反復出現。因此,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是否完善是決定企業和產業能否做大做強的最核心因素,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中國才能成為奶業強國,才能真正出現世界級的乳品企業。這是由奶業的共同特點決定的。
中國與國外奶業的共同特點是行業的依存度高,生產周期長。迄今為止,國內外資本市場中,擁有單一大股東且上市的企業只有現代牧業(集團)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蒙牛在2013年成為現代牧業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28%,且是現代牧業的第一大客戶。
但中國與國外奶業的不同點又決定了中國奶業的下游依存度比國外更高。中國奶業與國外奶業不同的是,國外奶業是先有牛場,再有加工廠,奶農建設加工廠并分享加工和商業環節的利潤。相反,中國奶業則是先有市場,再有加工廠,最后有牛場,現在剛研究草場。
再者,中國與國外的乳制品消費結構也是不同的,國外消費市場中奶酪等固態乳制品占比較大,給了他們很大的生產緩沖時間。相比較而言,我國消費市場主要以液態奶為主,大包粉徹底沒有競爭力,生產的企業很少,生產也是被動的,因此我國奶業的行業依賴度可調整空間比國外更小。
解決利益聯結機制問題的辦法其實很多,世界主要奶業強國和知名乳品企業早已完成了對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的建設。如美國奶農聯盟(DFA)和新西蘭恒天然集團都是建立奶農合作社模式,奶農持有乳品加工企業的股份;加拿大最大的乳制品生產商——薩普托股份有限公司(Saputo Inc)也是奶農合作社模式,同時實行牛奶配額制,由政府定價;歐盟除實行牛奶配額制外,多數乳品企業也由奶農持股,如荷蘭皇家菲仕蘭坎皮納公司(Royal Friesland Campina N.V.)和丹麥阿拉食品公司(Arla Foods)。
就目前中國奶業的情況看,讓奶農持有加工企業的股份,難度很大。那么,我國該如何解決這個核心問題?我認為政府主導定價和全產業鏈模式均為有效的嘗試。2010年上海市率先推進奶價協商機制并由政府強制執行,目前看執行效果良好。上海奶價一直很穩定,中等規模牧場發展得很好,規模化程度很高,這是利益聯結機制中政府起的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