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興照
從2000年到2013年,以2008年為節點,我國奶類總產量連續跨越了1 000 萬噸、2 000 萬噸、3 000 萬噸的大關;奶牛存欄也從400 多萬頭增長到了1 000 多萬頭。2008年以后,我國奶類總產量和奶牛存欄相對趨于穩定,散養戶大量退出,規模養殖場增加,牛奶產量穩定在 3 700 萬噸左右,奶牛頭數達1 400 萬頭。
2008年以來,奶農從260 萬戶下降到180 萬戶;100 頭以上規模養殖場從7 800 個增加到13 400 個,100 頭以上存欄比重從19.5%提高至41.1%;奶牛單產從4.8 噸/年提高至5.5噸/年;由于加大了擠奶站建設,機械化擠奶率從51%提高至90%。
我國奶源自給率從9 5%降至78%。2014年上半年奶粉進口達到68.1萬噸,預計2014年將突破100萬噸。從我國畜牧業的發展來看,牛奶、牛羊肉不能完全依靠國內生產,但是進口多少,怎樣控制進口的節奏,我們應該尤其關注。
目前國際市場上呈現一個新動向——向中國多出口畜產品,少出口糧食。我國糧食每年的進口配額為1 000 萬噸,配額外進口要收取60%關稅,但是畜產品、奶粉的關稅只有4.2%~12%。這種情況下,國外利用廉價的糧食,加上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生產出低價的畜產品,再加上10%~15%的關稅,就可輕易地出口到中國。那么國內如何發展,如何應對這種沖擊,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建設奶源基地、提高產品質量、占領市場份額等。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后,我國有三四年時間奶業處于低迷期,飼料價格上漲、原料奶價格原地踏步,正是這種“水漲船高橋不變”的現象導致了2013 年前,國內的奶牛養殖戶數量下降,散戶加快推出。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的奶價高漲正是一種代償性、恢復性的上漲。
據對750 個場戶的監測,當前成母牛平均單產約5.5 噸/年,推算年盈利3 000 元。對1.17 萬家奶站統計,2014年7月份奶牛存欄增加1.7%,生鮮乳收購量同比增加8.1%。
國家扶持奶源基地建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有規劃指引。如制定頒布《全國奶業發展規劃》、《奶業優勢區域規劃》、《“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計劃》等,提出了重點建設東北內蒙古產區、華北產區、西部產區、南方產區和大城市周邊產區等五大奶業產區,并要求配套相關政策措施。
二是有政策要求。如《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要求新建加工項目可控奶源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改擴建項目不低于原有加工能力的75%。再如《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要求以生鮮乳為主要原料的,奶源全部來自企業自建自控奶源基地;支持兼并重組企業奶源基地建設。
三是有資金支持。2007年當年國家對奶業的支持資金不到2 億元,2013年達到25 億元。主要包括5 個方面:①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2008~2013年共投入32 億元,累計補助3 982 個奶牛養殖場(小區)。② 奶站機械設備購置補貼。補貼方式與農機具購置補貼一致,自2009年起,對擠奶機、貯奶罐和運輸奶罐等進行補貼。補貼比例總體上為購機金額的30%,單個機械補貼不超過12 萬元。2009~2012年,中央財政投入5.56 億元,補貼擠奶機15 647 臺,補貼貯奶罐和冷藏罐 6 484 臺。③奶牛良種補貼。2005~2013年,奶牛良種補貼資金共計17.55 億元,每年補貼泌乳牛800 萬頭,現在每年補貼達2.7 億元。④奶牛生產性能測定補貼。2008~2013年每年補貼2 000萬元,2014年增為3 870 萬元。目前,有1 000 多個奶牛場持續參加生產性能測定,參測奶牛由22.9 萬頭增加到52.9 萬頭。⑤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2012年以來,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實施了“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計劃,中央財政每年安排5.25 億元。
一是奶畜良種化。2008年,國務院制定了《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這些年一直在加強核心種子母牛群和種公牛站建設,下一步在良種推廣方面,主要加強以荷斯坦牛為主,同時兼顧娟姍牛、乳用西門塔爾牛等品種的推廣。
二是飼料專業化。要配套飼草料基地建設,保證高產奶牛每天吃上3千克苜蓿;推行DHI測定技術和全混合日糧(TMR)飼喂技術。
三是養殖規模標準化。要向規模要效益,但是要以奶牛存欄300~500 頭的家庭牧場為基礎,大中型牛場為補充。核心是規模適度、經濟合算、科學實用,及推廣實用易懂、便于考核的技術規范。
四是裝備現代化。現代化裝備可以省勞力、提效率,但是在推廣時要考慮投入產出,有條件地推廣。
五是糞污處理利用無害化,樹立“生態立牧”的觀念;要以周邊土地消納能力確定奶牛養殖當量,推行農牧結合、種養結合。
六是管理科學化。要向管理要效益,重視奶牛場的軟件建設。
七是產業一體化。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體制,探索原料奶價格協調定價機制,實行第三方檢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