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劉淑菊
中國與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一直是一種“傳奇”。
中亞天然氣管道的修建,打破了許多常規:按照常規,跨國油氣管道的談判就要八九年;按照常規,油氣管道的修建不可能在1年內完成;按照常規,一條管道不可能在6年的時間里迅速發展成A、B、C、D四條,輸氣量翻了兩番多。
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必須意識到,這是難以復制、持續的。
中國與中亞進行的能源合作,在前17年里以超出常規的速度在發展。隨著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規模擴大,項目多了麻煩也隨之增多。我國兩大石油公司又紛紛定下“國際化”目標,希望躋身一流石油化工公司行列。
與此同時,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不斷在調整。中國外交關系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進入了一個微妙轉型期。中國在經濟體量上正邁向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國際影響力方面也在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
想要建造新秩序,必然受到擠壓。這就是成長的煩惱。歸根結底,目前,中國石油企業在中亞乃至全球能源合作中感受到的“生長痛”,說明我國石油石化企業的自身能力仍然不足,在項目管理及運作中要有意識地適應國際化的新要求。
它要求更強的員工素質。在“本地化”的普遍要求下,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必須培養精英力量,能夠以5%的派出人員帶好95%的當地員工。他們要對當地的管理體系、法律規范深入了解,能夠很好地與各個部門溝通合作。他們還要以先進的管理和技術盤活當地資產、培育當地人才,真正從勞務輸出轉向管理輸出。
它要求企業擁有更為敏銳的眼光,更為全面的價值判斷。能源領域包括能源政治、能源經濟、能源金融、能源技術和能源商業幾個層面。很多能源企業普遍關注能源商業、能源技術,卻對能源金融、能源經濟、能源政治缺乏關注。如果盲目行動,一看區塊不錯,加上對方給的條件可以,就把政治、經濟、法律、人文、社會環境統統拋到腦后。這樣即使合作談成,將來能否持續也是個問題。
它要求企業能有更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在這方面,其他跨國石油企業的經驗值得借鑒。殼牌剛剛進入中國時,采取了捐助醫院、學校等方式進行公益活動。但是,他們很快發現對方對此產生了依賴。于是,1991年,殼牌提出了“賦能予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海殼牌主動幫助搬遷村民成立企業,在工程項目上對這些企業提供支持,為搬遷村民、惠州的大學生等提供創業培訓。這種社會責任的擔當,是每個企業必須具備的。
它要求企業擁有不斷創新、不斷挑戰的能力。在能源外交中,確實有一些外國政府將能源作為籌碼。這就要求我們構建新的合作模式,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如何建立科學的流程,如何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實現互利共贏,是我們需要攻克的難題。如果不懂得設計新的模式,遇到新的問題依然用舊方法去解決,就無法跟上“國際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