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牟海日
(遼寧輝山乳業集團有限公司)
從我國的地理位置、人口和資源分布上看,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省是我國的奶業主產區,適宜養殖奶牛,進行牛奶生產。而我國江浙等南方各省,雖然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生產力水平較高,是牛奶消費的主體,但土地資源緊張、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等諸多因素,嚴重制約了奶業的發展。有鑒于此,國內一些科研院校在南方地區開展了對奶水牛的利用研究,國家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筆者認為飼養奶水牛不是發展南方奶業的首選,并就這一觀點,闡述一些南方奶牛育種發展的建議。
奶牛屬于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牛屬普通牛種,奶水牛屬于哺乳綱偶蹄目牛科水牛屬水牛種,奶牛和奶水牛不屬于同一品種。
我國現有奶水牛2 280 萬頭,居世界第三位,存欄在100 萬頭以上的有8 個省區。我國奶水牛主要分布在兩廣(廣東、廣西)等部分南方地區。奶水牛的優點是:耐熱、耐病、耐粗飼,粗纖維消化率達46.8%~62.7%;牛乳中營養成分含量高,水牛奶中的干物質含量是18.9%,比荷斯坦牛奶高19%;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分別是荷斯坦牛奶的1.5 倍以上;在我國的群體量很大。
在過去,奶水牛主要作為役用。近些年的研究證明,奶水牛作為奶用家畜利用,存在先天的不足,需要進行長時間改良。奶水牛的缺點是:生產周期長,最快的也要34 月齡才能產犢(荷斯坦奶牛14~16 月齡開始配種,24 月齡即可產犢);產奶量低,奶水牛平均泌乳期為338 天,一個泌乳期內的產奶量平均為1 487 kg,雖然奶水牛乳的營養成分含量高,但折合成標準乳產量仍然很低,入不敷出;奶水牛的懷孕期長、難配,繁殖率明顯低于其它品種的奶牛,產犢間隔為512 天,平均干奶期為174 天,遠長于荷斯坦奶牛,奶水牛妊娠期為330 天,平均產后182 天才能配上種妊娠;奶水牛耐粗飼,但消耗飼料的量也是很大的;奶水牛的牛乳中乳蛋白和乳脂肪過高過濃,生產奶酪和奶粉沒有問題,但如果制作液態奶或酸奶,加工過程會很困難。從以上幾方面看,奶水牛轉為奶用,投入高產出回報低,因此在南方地區飼養奶水牛不是首選。
荷斯坦奶牛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奶牛牛種,和奶水牛在消耗飼料和對環境的影響方面大致是相等的。上海光明荷斯坦的成母牛年單產目前已經達到9 噸,廣東地區幾家乳品企業的奶牛產量也在7 噸/年·頭以上,說明只要在牛舍設計上做好通風、散熱,做好熱應激的防范工作,在南方飼養荷斯坦奶牛還是可以的。
筆者對南方地區的奶牛育種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議在南方培育耐熱的娟姍牛,其無論在體型和生產性能等各個方面都非常適合在南方飼養。
(二)荷斯坦和娟姍牛的雜交牛,適應性更好,牛乳中乳脂、乳蛋白含量高。巴西和阿根廷在當地飼養荷斯坦奶牛和瘤牛的雜交牛,年單產大約在6 噸,牛奶質量也很好,而且這種雜交牛還具有耐熱、耐病和抗寄生蟲等優良特性,在當地很受歡迎。巴西比我國南方更加悶熱、潮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三)應該進一步加強奶水牛的育種,使奶水牛適應當今奶業發展的趨勢。如加快奶水牛的發育速度,使奶水牛的性成熟月齡提前;提高奶水牛的日增重,改良奶水牛的后驅(奶水牛的乳房結構不好,對于機械擠奶的適應性較差);培育奶水牛,使奶水牛的懷孕天數,朝著荷斯坦奶牛的方向發展;提高奶水牛的產奶量等。在對奶水牛進行不斷改良育種的同時,還應加快奶水牛的增重速度,利用其具有的長處,往役用方面發展,不妨小批量試驗,引進意大利摩爾水牛進行雜交,來改進奶水牛的生產性能,提高繁殖效率,提高產奶量,達到荷斯坦奶牛的水平。
我國國家資源有限,因此我們要多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經驗,加快中國奶業的發展,使我國南方牛奶消費量較大的省份,在奶業發展方面走出一條新路,使北奶南調得以緩解,促進當地農業和畜牧業的協調發展,同時,這也是奶水牛業發展應該走的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