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影
(長春市消防支隊,吉林長春 130061)
(本欄責任編輯、校對 李 蕾)
城市現代化的發展,使城市空閑土地越發緊張,許多建筑必要配套設施的設置受土地的限制,不得不向地下空間延伸。同時,為了緩解交通給城市帶來的壓力,地鐵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在我國發達的一線城市已經建有系統的地下換乘中心,目前已呈現出逐步向二、三線城市發展的態勢。而商家也正是瞄準了這龐大的客流量在各個換乘中心處建設和培養商業圈,有了商業圈就得建設相應規模的停車場,還開通了連接各個商業圈的地下隧道或下沉式廣場,使得地下空間“四通八達”。但地下空間的利用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消防安全問題,因其自身的特點,一旦發生火災事故,極易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因此,對于地下空間的應用來講,安全合理地設置好防火分區和安全疏散是毋庸置疑的。
一般來講,地下空間的建筑劃分防火分區大小的標準并不因其附屬的地上建筑的類別不同而發生變化,但會因用途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根據相關規范的規定,防火分區應用防火墻在各安全出口處的防火門范圍內來劃分,但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以下簡稱《建規》)和《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以下簡稱《人防規范》)中均明確提出當確有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防火卷簾,這一規定對于設置在地下的商場和停車場等場所是一項便利舉措。但是,地下商場的總建筑面積大于20 000 m2時應用不開設門窗洞口的防火墻分隔,確需連通的,局部相鄰區域要通過下沉式廣場、防火隔間、避難走道或防煙樓梯間進行分隔式的連通。
對于地下的商業營業廳和展覽廳防火分區的大小,《建規》、《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以下簡稱《高規》)和《人防規范》中均明確規定: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且采用符合規范要求的裝修材料裝修時,防火分區最大允許建筑面積為2 000 m2。其中,《人防規范》對裝修材料要求更嚴格,即使用A級材料。
而對于地下的電影院和禮堂的觀眾廳的防火分區,《人防規范》中明確規定了不論其是否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系統,最大允許面積都不得超過1 000 m2。這是因為電影院和禮堂太小不能滿足其觀影的效果,太大又不宜在內部設置防火墻進行防火分隔,否則無法保證其使用功能的完整。
對于地下溜冰場、游泳館、射擊館和保齡球館中無可燃物的冰場、游泳池和無人員停留的靶道區、球道區的面積可不計入該場所的防火分區面積內。
對于丙、丁、戊類物品庫房的防火分區,《人防規范》和《建規》的要求是一致的。
《建規》和《人防規范》中都規定了地下設置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中的一個廳、室的面積不超過200 m2,且要用2 h隔墻和1 h樓板與其他場所隔開,門要采用乙級防火門。
當地下防火分區的防火墻上確需開設門、窗、洞口時,要求設置能自行關閉的甲級防火門、窗。地下空間的設備用房,如消防水泵房、排煙機房、變配電室、通信機房等和火災荷載密度超過30 kg·m-2的房間,應設常閉甲級防火門。地下空間使用允許的可燃氣體和丙類液體管道,嚴禁穿越水平及豎向防火分區之間的防火墻及樓板,只允許在一個防火分區內敷設。
地下空間的安全疏散是其設計的重中之重,因為在火災事故發生的時候,它的安全出口既是人員疏散的出口,又是主要的排煙口,同時也是消防部隊進入地下撲救的主戰口,可以說若有火災發生,地下空間的疏散出口是至關重要的生命線。
對于地下建筑來講,規范中所定義的安全出口,即為供人員安全疏散用的樓梯間、室外樓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內外安全區域的出口,可看做狹義的安全出口的定義。而安全出口作為公共設施的一種,其廣義的定義應為逃離受火災威脅區域的逃生出口,即人員通過該出口可獲得暫時或永久的安全保障,如避難走道、用實體防火墻分隔的相鄰防火分區、下沉式廣場、防火隔間和通過性能化設計的亞安全區域。現如今,商業綜合體建筑規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狹義的安全出口已遠遠無法滿足現實需要,而廣義的安全出口已經在設計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但能提供暫時性安全保障的安全出口設計是否合理,還需要通過火災模擬試驗等方式驗證該區域到室外地坪的疏散距離和疏散時間是否滿足逃生要求才能被正式采用。
地下空間直通室外地面的安全出口一般應不少于2個。地下空間的每個防火分區的安全出口不應少于2個,且兩個安全出口水平距離不小于5 m。當地下空間同一平面上有2個或2個以上的防火分區相鄰時,除必須有一個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外,可利用防火墻上一個通向相鄰分區的防火門作為第二安全出口。
1.設置一個疏散出口的要求。地下空間內建筑面積小于200 m2,且經常停留人員少于3人的防火分區可在通向相鄰防火分區防火墻上設一個防火門作為該分區疏散出口。地下空間內建筑面積小于50 m2,且經常停留人員少于15人的房間,可只設一個疏散出口。
2.地下空間的安全疏散距離。按照現行《人防規范》的要求,地下空間里房間門距房間內最遠點距離要小于15 m,醫院距最近的安全出口的最大距離為24 m,旅館可放寬至30 m,其他工程則為40 m。對于地下空間內設有的餐廳、多功能廳、閱覽室、觀眾廳和展覽廳的室內任一點到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為30 m。該要求與現行的《建規》和《高規》不盡相符,筆者認為在實際執行時應從嚴執行,即針對具體地下空間情況,哪個規范要求嚴格執行哪個規范。
對于高層建筑的地下商業營業廳部分,有設計院盲目采用2009版《人防規范》第5.1.6條第1款中的百人0.75 m的疏散寬度指標來確定疏散寬度,對此筆者并不認同。筆者認為除在面積折算時可以參照《建規》的折算系數外,疏散寬度指標仍應采用《高規》規定的百人1 m來確定疏散寬度,因為商業營業廳應屬于人員密集的廳,人員疏散的安全更重要。
地下空間的應用非常廣泛,也是今后城市發展的必然方向,在防火分區和安全疏散方面結合其功能指導設計部門合理設計,在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事故救援預留良好的條件是消防工作者的工作職責。
[1]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GB 50054-9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5年版)[S].
[3]GB 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