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功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成都 610213)
應急保障是在緊急和意外情況下,后勤對部隊行動即時反應實施的保障。武警院校所擔負的處突維穩、搶險救災等應急任務對后勤首次反應速度、持續補充保障、專業物資保障、技術保障要求很高,但以目前院校自身的保障能力難以滿足保障需求。
通常,軍事行動在發起前都有較為充分的醞釀時間,后勤保障體系有相對較長的反應時間,能夠根據任務的性質及具體需求組織相關的保障力量。[1]而武警院校所擔負的應急行動,無論是突發事件還是自然災害都具有突然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對于破壞力強、危害性大的地震災害,受技術條件限制,目前無法準確預報,應急行動通常在緊急情況下展開。院校后勤部門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做出反應,從平時以教學為中心的“靜態”保障迅速轉入應對應急事件的“動態”應急保障。而院校傳統的自我保障模式均以“靜態”保障為目標兼顧應急保障,在反應速度上相對遲緩,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抽調和集結相應的保障力量,難以逐一保障分布廣泛、數量龐大的任務部隊。如,應急行動中兵力出動的規模往往遠大于院校平時的野外拉動訓練人數,如果僅憑自身有限的運力進行兵力輸送,部隊行動將大大超過有效時限,且首次兵力投送很難滿足應急需求。尤其是在搶險救災行動中,災區的各項基礎設施損壞嚴重,社會秩序往往陷入混亂,車隊行進還會遇到諸如道路堵塞、加油點不足、維修跟不上等困難。如果單純依靠院校投送力量,則無法在短時間內妥善解決。這顯然不符合救災時效性要求,不利于搶險救災行動的迅速展開。
遂行應急任務,兵力通常分布區域廣,持續時間長,保障物資需求量大。而院校平時主要承擔教育訓練任務,物資儲備數量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目前,院校普遍還不具備與任務相適應的戰備物資儲備規模,在遂行較大規模應急任務時一次性投入兵力通常超過自身保障能力。而且,在應急行動中,任務區現場往往很長時間內都很難就地籌集急需生活物資,尤其是在搶險救災行動中,災區群眾基本生活物資甚至也需要部隊保障。在這種情況下,院校物資儲備如果以常規教育訓練任務為標準,則在應急行動中面臨不足;但如果完全以兵力數量和應急任務保障需求為標準,庫存規模又過大,很容易造成損失浪費。
以院校最常擔負的搶險救災任務為例,搶險救災行動多發于地震帶、洪澇頻發地區,地理環境復雜,救災條件惡劣,危險性大,搶險救災活動專業性強、保障要求高。院校后勤除需保障救災官兵基本生活物資外,還需要保障各種救災專用工具:在抗震救災行動中,官兵需要大量的手套、工程頭盔、挖掘剪切工具,在抗擊冰凍災害時,需要車用防滑鏈等專業工具。院校中心任務是教育訓練,對這些類別繁多、數量龐雜的專業物資儲備較少,僅靠院校自身后勤力量難以保障。例如,在蘆山“4·20”抗震救災行動中,某學院擔負清仁鄉養殖基地10萬斤死魚清理掩埋任務,需要大量防護服、膠皮手套、口罩、眼鏡等防護器材。但由于一時難以保障到位,官兵不得不冒著被感染的危險遂行任務。
應急任務的完成需要很多非戰斗性技術要素參與,在獲取這些技術要素的過程中,院校后勤自我保障模式很難滿足需求。例如,院校若依靠自身力量來進行應急行動大規模用兵時的飲食保障,必然啟用大量學員、士兵充當臨時炊事員,其操作熟練程度和營養搭配知識均不能滿足任務需要。又如,院校大多地處城市,擔負遠程機動任務相對較少,駕駛員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相對較差,難以安全應對任務區復雜惡劣路況。再如,災區基礎設施毀壞嚴重,各類用電、飲水凈化設備均需自備,加之車輛遠程機動后容易出現各類故障,裝備維修的龐大作業量和較高的專業技能,也是院校自我保障力量難以勝任的。應急行動中所需的這些技術要素往往在整個行動中發揮關鍵節點的作用。如果關鍵環節出現缺位,將影響一系列的后續行動,降低應急行動的整體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運用市場經濟法則借助社會力量,建立與市場經濟形態相適應的后勤社會化保障體系對于武警院校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符合當前軍事后勤發展規律,是現實可行的。
近年來,武警院校貫徹落實總部《推進武警部隊保障社會化工作意見》和《院校后勤保障社會化實施意見》精神,在飲食保障、商業服務、營區綠化等方面實行了社會化保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進一步探索應急保障社會化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2]院校后勤在遂行應急任務中應客觀分析后勤應急保障要素,固強補弱,科學厘定自我保障和社會化保障范圍,構建可靠、快速、高效的社會化應急保障模式。一般來說,在搶險救災行動中發揮主要作用的后勤要素基本可分為運輸保障要素、物資保障要素、飲食保障要素、衛勤保障要素四類。
應急事件發生后,能否快速反應、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實施有效處置是決定應急行動成敗的關鍵。目前,院校自身運輸力量普遍不足,單純依靠自身運力遠遠不能完成應急行動大規模兵力投送任務。武警院校駐地大多為城市,地方交通運輸資源充足。院校應積極協調省(市)交通戰備辦公室和地方運輸公司,堅持第一梯隊以自我運力保障為主,后續部隊以社會運輸力量為主,構建可靠的兵力投送模式。院校應與地方運輸公司聯合制定緊急出動預案,詳細規劃應急響應、車隊集結編組、行進路線選定、道路擁堵規避、交通管制協調、部隊裝載編組、處置突發情況等各個環節。預案形成后,應充分利用運送學員軍訓、野營拉練、異地實習等機會由易至難展開實踐,模擬突發情況,不斷完善預案。在以社會運輸力量為主的兵力投送模式中,駕駛員隊伍素質是事關應急兵力投送任務完成質量的首要因素。院校應按照“政治覺悟高、駕駛技術精、身體素質好”的標準嚴格把好社會駕駛員選拔關,要重點從常年在與任務區路況相仿道路上駕駛的司機中選拔,以發揮其能力經驗的遷移復制作用。
應急行動中對物資需求的門類多、數量大,預先過多儲備既不經濟也不現實。院校可充分利用駐地資源,按照“院內超市保應急、院外實體保持續、政府資源做補充”的基本原則,構建以訂單儲備為主、就近快速的物資器材保障模式。首先,院校應按照“平時搞服務,戰時保應急”的思路,與院內超市簽訂訂單儲備協議,對院內超市的貨源儲備提出優化要求,使其在方便官兵生活的同時,根據部隊任務特點搞好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相關的物資儲備。例如,院內超市可以在干糧、手套、毛巾、內衣等物資上做重點儲配,保證滿足首批出動人員的基本需求。其次,院校應積極與地方商業實體簽訂通用物資訂單儲備合同,構建物資保障網絡,以滿足長時間遂行應急任務中的持續性物資采購需求。除訂單儲備營房、軍需保障物資外,還應對衛勤保障物資進行儲備,重點儲備野戰醫療器材、折疊式擔架、急救包以及防疫藥品等器材和藥品,以滿足任務區救治醫療和防疫工作的需求。以訂單儲備為主的就近快速的物資器材保障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地方商業實體物資種類齊全、貨源充足、質量可靠、剩余可回收的優勢。[3]
目前,武警院校實行飲食保障社會化大都已有較長時間,并與多家餐飲公司簽訂保障合同,已經擁有較為穩定可靠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在遂行應急任務中,院校應以合同保障單位為主,構建高效的飲食伴隨保障模式。在以教育訓練為中心的常態化保障基礎上,院校應在廚師配置、人員訓練、食材儲備等方面進行優化。比如,在廚師配置方面,可以500名兵力為標準配備一個伙食保障模塊,按兵力投放順序配置到各梯隊。每個廚師模塊應包含廚師長、廚師及保障人員。其中,廚師長必須具備營養師資質,可以對全天菜譜進行營養搭配;廚師則必須為熟練程度高的等級廚師,以滿足現場快速制作食物的要求。當出動兵力多于500人時,多個廚師模塊可根據任務分隊的行動方向,靈活拆分組合保障模塊,動態滿足部隊飲食保障需求。行動期間,戰地食堂的食譜搭配、飯菜制作等工作可以完全由地方廚師保障模塊完成,院校后勤保障人員只需協調物資采買及運輸,留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應急保障任務中。在人員訓練方面,要組織編組在模塊內的炊事人員隨戰備梯隊定期組織演練,除基本的軍政訓練外,還要重點訓練以野戰炊事車、野戰炊事箱組、給養器材單元為平臺的野外炊事技能,提高野外飲食供給能力。此外,應要求餐飲社會化保障實體在軍需給養物資儲備方面嚴格執行院校戰備物資儲備規定,按標準儲備主副食,設立應急物資儲備庫,與院校自有的應急儲備庫實施聯合管理、統一檢查,對各類原料、用具按保質期定時更換和補充。院校應急倉庫主要提供野戰自熱食品、干糧、軍用炊具等物資器材,地方物資儲備庫則提供現制食品原料,軍地物資聯合保障、互為補充。
在應急行動中,官兵身心健康是有效保證戰斗力持續生成的基本前提。應急行動衛勤保障工作主要有現場救護、衛生防疫和傷員轉送等任務。目前,武警院校自身衛勤保障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大規模應急行動的保障需求,還需要以一線地方救護力量為主,構建就地醫療保障模式。一是要依托地方一線救護力量積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院校衛勤保障分隊抵達任務區后應積極主動聯系地方一線救護力量,了解任務區易發疾病類型、氣候特點,積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在高原高寒地區遂行應急任務時,則應依托地方救護力量重點加強高原反應防治和救治工作。二是要依托地方衛生部門采取切實可行的防疫措施。部隊進入任務區后,要積極與地方衛生防疫部門聯系,及時了解任務區衛生與防疫情況,并在地方衛生部門指導下確定飲用水源和生活水源。三是要依托地方救護力量提高救治工作的可靠性和及時性。應急行動中的傷病員救治和后送任務重,及時的救治與醫療后送對于減少傷殘(亡)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院校后勤在加強自身衛勤保障力量建設的同時,應積極與地方救護力量聯系,建立應急救護機制,完善救治體系,以現場第一時間救治為主,同時建立傷病員后送通道,為危重傷病員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應急保障社會化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需要不斷探索。筆者認為,武警院校應急保障社會化,在做好以上各項工作的同時,還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
應急行動危險性大、應變要求高、組織協調難,對院校后勤應急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以社會化保障為基礎的院校應急保障能力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把“可靠、快速、高效”作為應急保障的前提。可靠,就是要求社會化保障實體和人員在政治上可靠、在業務技能上可靠、在服務質量上可靠。快速,就是要求在緊急情況下,社會化保障實體和人員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與院校后勤同步作出反應,甚至可以邊明確任務、邊組織出動、邊快速輸送,第一時間到達任務區,為官兵提供及時、有效的后勤保障。高效,就是要求社會化保障實體和人員能夠切實納入院校后勤指揮體系,與院校后勤指揮機構無縫聯接,真正做到平戰結合、警地結合,以高效的組織指揮和各類保障為院校遂行應急任務提供強大支撐。“可靠、快速、高效”事關院校應急保障的成敗,更事關整個應急行動的成敗,是對社會化保障實體和人員的最基本要求。
戰斗力標準是檢驗部隊建設根本的惟一的標準,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必須把提高戰斗力、保障打勝仗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4]院校在探索應急保障社會化過程中應堅持把戰斗力標準貫徹到每一個環節,切實圍繞戰斗力標準優化社會保障力量。長期以來,犧牲奉獻精神一直是部隊的優良傳統,也是部隊能夠攻堅克難、完成急難險重任務的根本保證。但是,社會化保障實體有著天然的逐利本質,加之應急任務環境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保障任務繁重無規律,尤其是在搶險救災行動中,各種次生災害甚至會嚴重威脅生命安全,與普通的商業服務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應急保障行動面臨風險時,社會化保障實體可能要索取更大的收益,導致社會化保障成本激增、效益下降;甚至當風險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還可能選擇放棄保障,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針對這種情況,院校后勤部門平時應做好社會保障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及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提升工作,圍繞弘揚部隊優良傳統進行講政治、講責任、講奉獻精神教育,確保關鍵時刻能履職盡責。在遂行任務中,要優化社會保障力量,合理搭配現役保障人員與社會保障力量。危險性較大、政治要求高的任務安排現役人員,工作環境穩定、危險性較小的任務安排社會保障力量進行。
安全發展始終是后勤管理科學化的內在要求,也是部隊建設的底線。[4]院校應急保障社會化方式雖然只是一種臨時性保障,但安全工作不容忽視。在應急行動中,社會化保障實體主要承擔運輸、飲食和物資保障等任務,事關人員安全、車輛安全和食品安全。在任務區的惡劣環境中,應急保障人員面臨著巨大的任務壓力,很容易因工作質量標準降低和身體疲勞導致各類安全事故發生。與此同時,應急任務還可能涉及部隊裝備、編制等保密事項,部隊安全保密工作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些新情況。為此,院校后勤部門必須堅持以政策法規制度為準繩,注重應急保障常態化建設,固化應急保障機制。一是事先與地方保障實體合同約定,選派政治素質過硬的員工擔負重要部位保障工作、制定嚴格的質量體系、規范各項操作的規章制度,在規范程序內遂行保障任務。二是嚴格地方保障人員管理,完善制度約束,落實合同約束、違約索賠追責等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同時,對社會保障人員要專門進行保密教育,確保社會保障人員嚴守保密紀律,對部隊任務、建制、裝備等秘密事項堅決做到不打聽、不談論、不泄露,確保社會化保障模式安全運行。
[1]傅凌.遂行多樣化任務后勤保障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1.
[2]劉成功.新階段深化武警部隊后勤保障社會化的思考[J].武警學院學報,2010,(5).
[3]傅凌.武警現代后勤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2.
[4]總后勤部后勤雜志社.全面建設現代后勤理論研究[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