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課題組
(杭州市公安局,浙江 杭州 310002)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全省治理城市交通擁堵五年工程。杭州公安交警以“治堵先治亂”為突破策略,首創了“路口300 米嚴管區”,對機動車亂變道等9 類嚴重影響通行秩序的違法行為進行嚴管嚴治嚴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2014年,又對“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軟硬件進行了升級,逐漸成為杭州市治堵治亂的“殺手锏”和展現交通文明的“金名片”。嚴管出秩序、嚴管出暢通、嚴管出安全、嚴管出文明、嚴管出滿意。“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試點推廣,是杭州交警在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中的一次積極探索,帶動了設施完善、秩序改善、形象提升,推進了城市交通治堵和交通文明建設。本文對“路口300 嚴管區”的概念定義、創新舉措、經驗做法進行闡述介紹,對下一步繼續推廣完善提出計劃設想,以供參考。
2000年,杭州交警以實施暢通工程為載體,在環城西路、湖濱路推出了“嚴管街”,在全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力;近年來,又通過實施交通文明行動計劃,以“禮讓斑馬線”為發端,“宣改管治”治理“中國式過馬路”,滾動推進交通秩序整治。但是,路口管理的范圍界定,勤務、執法等機制建設,科技、設施等硬件基礎一直缺乏明晰、統一的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效的累進和鞏固。2013年始,杭州交警在不斷探索中,將“路口300 米嚴管區”作為“治亂”的載體,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強化管理。
(一)“路徑”與“目標”的依存性。路面是公安交警的主戰場,路口是主陣地。多年的實踐證明,以路口為圓心、300 米為半徑的區域內,車輛違法多、交通陋習多、擦碰事故多,歷來是交警治理的重點。在300 米的嚴管區內,集交警執法、科技、設施、勤務等于一體,屬于科技密集區、警力加強區、管控重點區,最能直觀體現一座城市交通秩序、通行效率、科技應用和管理水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路口300 米”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點,“路口300 米嚴管區”是實現城市交通秩序持續改良這一目標的載體和手段。再從地理意義上說,由路口串珠成鏈或發散輻射,也體現了路徑與目標的依存關系。
(二)“有形”與“無形”的互補性。“路口300 米嚴管區”內的所有設施包括提示標語都是有形的,非但有形,還要醒目,無論是地面還是空間,數量還是質量,都應是其他路口以及路段所無法比擬的,以此讓交通參與者“一眼看清、一瞬即懂”。這些設施的綜合累加,就能營造出一種規范、嚴格的氛圍,無形中發揮環境的震懾和教化作用,警醒參與者遵章守法。
(三)“硬件”與“軟件”的協同性。“路口300 米嚴管區”內標志標線及科技監控等硬件設施都按設計規范予以配置。但光有硬件設施顯然是不夠的。實踐表明,路口的科技設施對行人、非機動車的震懾效果并不顯著,無論對于交通違法者還是其他交通參與者,現場處罰比非現場處罰具有更強烈的教育和懲戒、警示意義。因此,必須依托警力,強化現場管理力度。“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現場管理較其他路口及路段的管理、處罰應更嚴格、更規范。如此相互協同,方能相得益彰。
杭州市交警支隊精選16 個路口,設立“路口300米嚴管區”,加強勤務配置,綜合運用處罰、曝光、宣傳等多種手段,對機動車違法變道等突出違法行為實行嚴管嚴治。“路口300 米嚴管區”,是指在城市道路信號燈路口的進口道,通過強化標志標線、科技監控等設施,進行“全方位提示、無死角監控、無漏網管理”,以實現“三不”的管理目標,即通過交通設施提升,讓機動車駕駛人不能違法;通過剛性執法嚴厲處罰,讓機動車駕駛人不敢違法;通過曝光教育強化宣傳,讓機動車駕駛人不想違法,進而改善交通秩序和提升通行效率。
(一)設計、建設、管理“三個統一”。杭州市交警支隊提出“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設想后,就立即組建了由支隊領導、“治堵辦”、秩序處、科研所以及城區大隊、中隊組成的工作專班,進行課題攻關。一是統一設計。由支隊“治堵辦”牽頭、科研所、秩序處參與,共同負責“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整體方案設計,方案設計一切從需求出發,注重創新、整合和應用,確保了高標準、高起點、一體化。二是統一建設。結合全市首批治堵重點道路,選擇8 條主干道16 個路口,由支隊“治堵辦”牽頭,秩序處負責標志標線等交通管理設施的設置;科研所負責智能監控、LED 顯示屏的科技設施的建設,做到了同步實施、同步建成。三是統一管理。統一制訂了針對“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勤務指導方案,由屬地中隊負責日常管理,并且結合支隊此前施行的“崗長制”,做到“定人、定崗、定時、定責”。
(二)標志、標線、監控“三個強化”。“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交通管理設施,以駕駛人“看得清、看得懂、做得到”為設置標準,采用“空中、地面”全立體式設置,營建一個駕駛人守法的環境。一是強化交通標線。在“路口300 米嚴管區”,由遠及近設置了三道交通標志標線:第一道是10 米寬的黃色區域線和白色“路口300 米嚴管區”文字提醒;第二道是“嚴禁變道”黃色文字提醒;第三道是“實時抓拍”黃色文字警告。二是強化交通標志。臨近路口樹立了“全程監控、實時抓拍”的提醒牌。綜合以上,形成“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特色標志標線,既符合國標行標,又體現杭州特色,給開車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其不敢違法。三是強化智能科技。在路口指路牌下方設置LED 顯示屏,顯示綠色的“嚴管區域、文明駕駛”提醒語;在分道牌下方設置LED 顯示屏,顯示紅色的“全程監控、實時抓拍”警告語,并可實時曝光違法車輛信息;上方安裝高音喇叭實時提醒、告知車輛行駛動態。在路口設置360 度的全景監控球機和定向抓拍監控槍機兩道抓拍設施。形成提醒、警告、抓拍、曝光一體化的智能科技設施。
(三)路查、抓拍、會戰“三個手段”。“路口300 米嚴管區”,采取特殊的勤務制度和技戰法,即現場與非現場相結合、人管與機查相結合,加大執法管理力度。一是路查。屬地中隊在“路口300 米嚴管區”,設置了高臺式現場違法取證抓拍崗。一旦車輛違法變道被發現,崗位協警可用便攜式攝像機進行抓拍取證,路口民警進行現場攔截處理。目前,一個“路口300 米嚴管區”,早晚高峰各配置2 名交警2 名協警,按照抓拍崗、引導崗、管理崗、處罰崗布警并實行“四崗”聯動,對違法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二是抓拍。這是平峰時間“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主要勤務。平峰時間路口流量回落,路面警力以巡邏接警為主,32 個執勤中隊的數字勤務室正好利用平峰時間通過違法抓拍崗對路口機動車違法變道等行為進行抓拍、錄入,加大非現場執法力度。三是會戰。杭州市交警支隊還定期組織機關民警在視頻作戰室開展“路口300 米嚴管區”專項大會戰,重點抓拍路口違法變道、“加塞”、逆向行駛、違法使用公交專用車道等違法行為,實現對現場執法和數字勤務室抓拍的有力支撐和補充。
(四)處罰、曝光、教育“三個必須”。為了體現“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嚴管嚴罰嚴處,杭州交警采取處罰、曝光和教育“三個必須”的措施,對路口機動車違法變道等違法行為堅持“零容忍”剛性執法。一是處罰。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對現場查處的交通違法行為通過移動警務通進行頂格處理,該罰款的罰款,該記分的記分。比如對機動車違反禁止標線指示(違法代碼1345),處以罰款100 元記3 分的處罰;對遇前方機動車停車排隊或者緩慢行駛時,借道超車或者占用對向車道、穿插等候車輛的(違法代碼1243),處以罰款200 元記2分的處罰等等。對車輛存在多次違法未處理記錄的,堅決進行追處甚至暫扣車輛,提高違法成本。二是曝光。對被監控抓拍的違法車輛,同步將車輛號牌在路口LED 顯示屏上公示曝光,增加執法威懾力,營造公安交警無處不在、電子監控全天工作的嚴管氛圍。三是教育。路口執勤民警對查獲的違法車輛和駕駛人,除了規定的處罰外,同步對駕駛人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教育,擴大“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知曉面。應該說,通過“三個必須”,“路口300 米嚴管區”已經成為杭州交通文明的標志,每個違法個體都為他人提供了鏡鑒,使得文明行車的“正能量”相互傳遞,文明開車蔚然成風。
“路口300 米嚴管區”自2013年下半年試點推出以來,迅速在杭州掀起了一股交通執法“風暴”,引起了全市人民、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對交通執法、交通文明、交通治堵工作的深入討論和熱議。杭州交警一邊實踐、一邊探索、一邊改進,力求使此項工作更加完善。
(一)經驗。
一是抓住了人的要素。人是道路交通治理中的第一要素。只有管住人,管好人,才能抓住道路交通治理的“牛鼻子”。抓“路口300 米”,劃定了一條城市交通管理的“高壓線”,處罰少數人,教育一大片,重點是抓開車人的交通守法意識、安全意識和文明素質。
二是抓住了車的要素。路口經常違法變道、加塞的機動車,陋習多、事故多,是車流中的“害群之馬”。抓“路口300 米”,就是治理這些害群之馬,體現了人車共抓,標本兼治。
三是抓住了路和環境的要素。道路因素對交通安全和暢通的影響顯而易見。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管“路”重點是管“路口”。通過抓“路口300米”,道路設施、科技、執法、勤務等全面提升、綜合施治,營造出一個規范嚴格的行車環境,讓開車人不敢違法、不能違法、不想違法。
(二)啟示。
第一,秩序是靈魂。治堵先治亂,治亂在路口。“路口300 米嚴管區”,牢牢抓住路口做文章,也就是牢牢抓住了秩序的靈魂。杭州交警通過“路口300 米嚴管區”,有力提升了守法率、行車速度和通行效率三項指標。通過對16 個路口的視頻檢測和路口觀察,發現經過嚴管嚴治,“路口300 米嚴管區”排隊穿插、違法變道行為明顯減少,交通秩序明顯好轉。從實施前后的數據看,路口機動車守法率從80%上升到95%,其中機動車違法變道行為減少了90%,路口車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第二,科技是出路。“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交通新設置、新設備,特別是交通標志標線和智能設施,給交通參與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LED 顯示屏、監控設施等,直接應用于抓拍、曝光和宣傳,充分體現了交通科技應用的實戰、實用、實效。“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實踐再次證明,科技應用是交通管理的生命力,是交通治堵的增長點。對一個城市的交警來說,誰先掌握了科技應用這一法寶,誰就掌握了交通管理的主動權。
第三,嚴管是能力。“路口300 米嚴管區”是杭州交警秩序嚴管的“殺手锏”。自試點推開以來,各屬地大隊、中隊建立科學合理的布警用警制度,在勤務上實行重兵把守“路口”,民警、協警上路“定崗定時定責”,充分體現了杭州交警“上路是硬道理,嚴管嚴治是能力”的工作理念。通過對“路口300 米”的隨機訪問,絕大部分交通參與者都贊成路口嚴管交通秩序,認為交警部門的嚴管措施給文明守法的交通參與者提供了安全、有序的交通環境,希望交警部門由點及面、推廣試點。通過“路口300 米嚴管”,杭州交警體會到了“嚴管出秩序、嚴管出暢通、嚴管出安全、嚴管出文明、嚴管出滿意”的工作成效。
2014年是“路口300 米嚴管區”的推廣之年。對此,杭州交警將在總結去年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按照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的要求推廣升級,打造“路口300 米嚴管”升級版本,努力推進杭州道路交通管理“三個轉變”,即從拼體力向拼腦力轉變,從拼人海戰術向拼共管自治轉變,從拼常規管理向拼科技應用轉變,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助推五年交通治堵和交通文明建設。
(一)數量上增加。推動“路口300 米嚴管區”從核心區向城郊結合部延伸,從主城區向縣(市)、區延伸。如2014年支隊本級轄區和蕭山、余杭區及各縣(市)嚴管路口要在數量上繼續拓展,以形成一定的規模,力求將文明、安全出行的意識輻射到全路段。
(二)硬件上升級。按照駕駛人“看得清、看得懂、做得到”為首要標準,在原規范設置交通設施的基礎上,從“空中、地面”兩方面著手,通過安裝一體化的龍門架,對科技設施進行整合提升,在其左右兩側分別安裝兩個LED 顯示屏,其中左側以綠色字體交替顯示“路口嚴禁變道加塞”、“全程監控、嚴禁變道”等提醒語;右側以紅色字體交替實時曝光違法車輛車牌號。LED 顯示屏接入支隊交通情報板系統,除發布嚴管信息外,還可以發布其他交通管理信息,由此形成警示、抓拍、曝光、提醒、管控、誘導和發布多位一體的交通設施體系。
(三)管理上完善。以“管得準、管得住、管得活”為指導思想,規范抓拍取證崗、違法攔截崗、現場處罰崗、路口指揮崗的設置。“300 米嚴管”路口基本配置為民警、協警不少于3 人,值守時間為7:00-18:00,各中隊數字勤務室安排1 名協警,負責違法抓拍和龍門架LED 顯示屏內容的管理。屬地大隊可根據實際情況,在早、晚高峰或集中整治時增加警力,在中午時段減少警力,但是不得少于1 名民警、1 名協警。對機動車違法行為,從發現、攔截、查處到曝光形成流程化的管理。
(四)建用上同步。在“路口300 米嚴管”升級版中實現建設、應用改善雙同步。在建設上,根據道路結構的實際狀況,分別制定橫跨式、單挑式、順向設和左側設等不同的龍門架形式,不僅不損壞道路結構,也不影響設置效果,還能夠充分利用現有道路設施,巧設布施。此外,交警還可通過傳輸載體,將龍門架LED 文字內容在現場或后臺予以同時調整和發布,手段更靈活;在應用上,龍門架LED 可以發布有關交通出行、交通信息、安全警示、預警預告等服務類文字,同時遇有前方道路發生交通事件,通過文字發布可以提前誘導和管控路口。綜合提升就是將路口從嚴管向巧管轉變、從不變向應變轉變、從靜態向動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