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慧琳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傳統媒體措手不及.新媒體的快捷與方便信息量大等特點,與傳統媒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時也讓傳統媒體感到了由于傳播慢了一拍,傳統媒體(紙媒、廣播)與讀者群漸行漸遠。不可否認的是,新興媒體在信息傳播及時快捷的同時,也同時泥沙混雜,作為媒體人的筆者注意到,一些虛假信息和黃色網站等對受眾的危害也應引起注意。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堅守我們的陣地呢?下面談一下我個人的體會。
去年我到浙江廣播學院參加了由學院和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主辦的廣電行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有幸現場感受了敬一丹的演講。她在演講中就提到:傳統媒體在競爭中的優勢就是團隊和公信力。是啊,新中國成立以來,廣播電視部門做為黨政喉舌。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了重要的陣地作用。在歷史重大事件的發生時刻,在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現場,在百姓生活的街頭巷尾……一代代新聞從業人員將新聞信息準確傳達到全國人民,他們付出了汗水、智慧甚至生命,他們也收獲了理解和信任,是他們樹立起了媒體的公信力。
還有一個事例,讓我記憶猶新。記得張國榮過世的那天是4月1日愚人節,那時候網絡已經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所以很快就有朋友告訴我這個信息,我當時就答復他:“不可能的,愚人節網上的話你也信!” 我是不相信的,也沒當回事,可當我從電視頻道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我才不得不相信:張國榮真的離開了!不論新媒體信息量有多大,傳播速度有多快,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老百姓還是習慣向傳統媒體求證,了解事實真相,還是會關注并信任傳統媒體發出的聲音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這充分說明了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意識形態是一個國家體制和制度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到人們的精神信仰和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廣播電視媒體做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期,如何發揮黨政喉舌作用,如何做群眾的貼心人、發展的引領者是擺在我們面前重要的課題。
近些年來,面對改革開放以來多種新形勢、新媒體的出現,信息傳播呈現多樣化、快捷化和容量大的新特點。人民群眾對信息的獲取要求渠道更便捷、內容更精彩。人民群眾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豐富,滿足其需求的途徑,也更多樣。新形勢下,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
要維護廣播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就必須保證其所傳播的新聞真實可靠。首先,新聞從業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新聞從業人員絕不能忽視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思想出了問題,絕不是小事,理想信念出了問題就會直接影響到新聞報道工作,政治理論水平的高低與好壞直接關系到能否正確把握話語權,我們的黨是絕不會讓話語權旁落的。我們要加強理念學習,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習,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立足公民個人層面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同時要注重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媒體從業人員的優勝劣汰是殘酷的,你不更新知識結構,你不能成為行業的能人,你就會比別人更快地出局。
其次是多深入實際,多走近群眾,遵循新聞自身的客觀規律,一切以新聞事實為依據,堅守公信力。新聞真實性是媒體公信力的靈魂。楊瀾在離開哥倫比亞大學的時候,她的導師告訴她“新聞的第一手資料是不能聽來的,一定要到新聞現場去,去自己看。”一切信任源于真實。對于采寫新聞的記者而言,無論做什么報道,記者都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以理性的精神,深入采訪。不僅要做到事件的真實準確,而且要善于從總體上、本質上以及發展趨勢上把握事物的真實性。論一域而謀全局,以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