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權
(作者:新華社《中國記者》雜志值班主編,著有《新媒體拯救報業?》《報業轉型新戰略》)
很多人對地鐵報寄予厚望,“地鐵報是報業開往春天的列車”,全國地鐵報聯盟主席楊黎光說:“我們要正視地鐵報時代的到來。傳統紙媒的消退,在未來20年里不再是聳人聽聞的觀點,現在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傳統紙媒難以為繼,隨后一定會出現傳統紙媒的合并、兼并,甚至停刊,這個時代肯定會到來的。”
我不贊同這個觀點。地鐵報根本無法承載報業的一個“時代”。
隨著互聯網的越趨發展,分眾化將是各種傳媒的發展趨勢,不僅僅是網絡,也包括紙質媒體。地鐵報無論歸屬于紙媒,還是歸屬于新媒體,都需要遵循這個趨勢。地鐵報雖然渠道定位比較精準,但從內容上仍然是綜合性報紙,在內容上并沒有實現分眾化,從框架來看依然是原先都市報的架構。這樣的內容結構,對讀者的吸引力并沒有比都市報好多少。
成都的《新城快報》2013年底策劃了一個相親活動,僅僅4天時間,就有300多位讀者報名,但主辦方在與讀者交流的時候,問讀者喜歡報紙上什么內容,大部分讀者都回答喜歡看活動報道,因為很有趣。但對于新聞,對于報紙重點推廣的一些新聞版面——“銳讀”“沙發”等,讀者都沒有什么特別的印象。地鐵報的新聞價值需要重新審視。
地鐵報的通勤性質決定了地鐵報的受眾群主要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出生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有穩定的工作,有獨立和較強的消費能力。而這部分人群獲取信息的習慣現在已經越來越依賴于電腦、手機終端,而不是看報紙。這部分群體基本上都是網絡用戶,信息獲取渠道多元而豐富,信息獲取速度非常迅速,他們擅長于也習慣地通過網絡或移動網絡獲得一切資訊。他們是正在拋棄付費看報紙習慣的群體。
但是,地鐵報呢?傳統報紙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團隊培養,擁有較強的內容原創能力,雖深受互聯網的擠壓,但是仍然能夠保持一定比例的原創內容。而國內的地鐵報由于規模普遍偏小,在嚴格控制成本的思路下,采編團隊通常極其精簡,原創內容比例很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從網絡上轉載或者摘編,甚至抄襲,炒冷飯。這樣的內容,對于那些早已經通過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獲得所有資訊的人群,又有多少吸引力呢?如何解決成本壓力下的新聞內容與網絡等新媒體同質化的問題?值得地鐵報人繼續思考,這個問題不解決,地鐵報根本拯救不了報紙未來。
地鐵報不是便宜,而是壓根就免費。免費的東西,如何讓人們認可其價值呢?
除電視、廣播等大眾媒介以外,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信息服務、文化產品通常是收費的,而且所需費用常常和服務或產品的品質成正比。無形中,“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的生活經驗也被套用到文化信息領域。
報紙免費化過程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打破人們舊觀念的束縛:不僅僅要突破辦報人的顧慮,還要打破讀者的偏見,特別是要扭轉廣告商的思維定勢,破除那種將免費報和劣質報劃上等號的錯誤看法。
《羊城地鐵報》總編輯黃楚慧說:目前地鐵報經營商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我們不斷想跟別人講我們跟傳統紙媒不一樣,但是廣告商做決定的時候還是會把我們跟其他紙媒放在一起。4A廣告公司幾乎很少在地鐵報體系內投放廣告,因為這類品牌廣告的投放規則很清晰,必須是區域最大、最強的紙媒。而地鐵報如果放在都市報體系中,排名都比較靠后。這就影響了地鐵報品牌的樹立。地鐵報人們雖然堅持認為地鐵報是新媒體,但是總在潛意識里把地鐵報當成是都市報,將其放在都市報“方陣”中對比。這對于地鐵報的“去紙媒化”并無益處。
就我國地鐵報的發展現狀而言,有些地鐵報由于從開始就沒有做好相關宣傳工作,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讀者和廣告商的充分尊重。雖然報紙發行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沒有培養起忠實的讀者群,沒有樹立起自己的品牌,發展后勁不足。所以,要讓讀者與廣告客戶了解到免費是一種革新,是一種細分化、薄利化的營銷方式,而不是報紙品質低劣。
地鐵報都聲稱在當地地鐵中是獨家免費報,但是這種獨家僅僅是形式上的獨家,實際面臨的直接與間接競爭遠非想象的那樣簡單。
地鐵報最大的優勢便是渠道優勢,但地鐵渠道內的新聞競爭已經非常激烈。首先是地鐵中其他數量眾多的廣告載體的競爭。如移動列車電視、液晶有線電視、地鐵戶外廣告,尤其是一些免費雜志,因為地鐵報與地鐵公司的排他性協議只限于報紙,不包含雜志。從利益方面考慮,地鐵公司歡迎免費雜志的出現,一些雜志也有此意向。
更讓地鐵報憂慮的競爭威脅來自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掌上電腦,電子書等移動媒體,無與倫比的用戶體驗、內容優勢、私密特征等優勢,地鐵報無法企及。
此外,潛在的另一家地鐵報的同質競爭威脅也不容忽視。地鐵發行首先必須取得特許經營權,各家地鐵報與地鐵公司獲得特許經營權的方式大同小異。地鐵報必須先交一大筆渠道占用費后,才能與地鐵公司洽談股份合作事宜,而且地鐵公司必須分享利潤的大部分。渠道為王在地鐵報與地鐵的關系上成為絕對真理。但地鐵報實際上也認可這種合作關系。為此,地鐵報必須支付地鐵公司最多利益,否則無法獲得特許經營權,競爭壁壘更是無從建立。
可是,一旦合作一方占有絕對強勢,另一方的權益往往難以得到保障。地鐵報苦心經營的競爭壁壘在面臨雙方的利益訴求矛盾時,很可能就會被打破,同質競爭的慘烈也會轉移到地鐵渠道中。地鐵報與地鐵公司的合作方式和關系潛藏著地鐵報的同質競爭威脅。
地鐵報改變了部分受眾的閱讀習慣。通過CTR研究數據表明,免費模式徹底改變了45%閱讀者的購買習慣,其中7%基本不會主動購買收費報紙,而2%將不再閱讀收費報紙,這對傳統報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地鐵報搶占了傳統報業最具市場價值的受眾。荷蘭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當地免費報紙的讀者55%-57%為35歲以下的年輕人,而付費報紙的讀者中35歲以下的只占34%。除了對年輕讀者群體的搶占,由于地鐵是上班族青睞的交通工具,他們是城市中最具購買力的群體,也是廣告商所倚重的最具市場價值的受眾,這種資源的流失對于傳統報業威脅較大。
地鐵報的廉價廣告還擠占了傳統報業的市場,拉低了廣告商對于紙媒廣告的預期。在全球報紙廣告市場不斷萎縮的趨勢下,地鐵報的廉價廣告對于傳統紙媒帶來很大的打擊。
這樣的對傳統紙媒有著那么大傷害的地鐵報,怎可能實現讓紙媒重生的夢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