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圈內外關于“新年紅包”的熱議持續不斷。這里,如果我們暫撇開互聯網大佬們爭奪移動支付市場的戰略背景等等不提,單就新媒體產品的設計本身來看,“新年紅包”的設計也確實可圈可點,同時很值得我們傳統媒體學習。
首先是發力傳統文化創新。互聯網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已超過10年,進而潛移默化的也影響到了中國的很多傳統。比如除夕夜看春晚,而今不僅可以看,還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吐槽。再就是“送紅包”,這也是我們過年必要的傳統之一,微信正是巧妙的利用了這一眾人遵循的傳統,讓微信用戶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發紅包,通過移動支付的方式就可以把紅包直接存到賬戶上。這樣一來,傳統挨家挨戶發紅包的習俗被賦予了新的形式。據微信的統計數據顯示,僅除夕夜參與紅包活動的總人數達到482萬,最高峰出現在零點時分,瞬間峰值達到每分鐘2.5萬個紅包被拆開。傳統文化創新的爆發力由此可見一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傳統更是深入人心,在網絡時代,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傳統與新媒體相結合,無論是傳承還是發揚都將是一種創新。
其次是對用戶消費情境設計的高度合理性。簡單來說,由于微信本身就是作為日常交流的工具,其好友關系都是在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比如,用戶可以在群聊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親近感,越聊氣氛越熱烈,親朋好友間的感情也熱絡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人的主動傳播顯然更利于人群之間的互動和擴散。新年紅包正是由于“搶”的動作,使得其更具有游戲性,也比支付寶的討要性顯得更為人性化。觀察發現,搶到紅包后,再參與發紅包的人并不在少數。因為有限量的“搶”紅包既滿足了用戶之間好勝心,也讓發紅包的“土豪”,心里得到了滿足。正式這種帶有游戲意味的方式,讓微信用戶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另外,這一切的背后都有大數據技術的身影,據了解,新年紅包起初只是有選擇的發送給了部分有加入移動支付可能的用戶,而這些用戶正是通過大數據分析而取得的。所以說,在大數據技術應用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們傳統媒體一定也可以獲得借力。
再有是看到了用戶體驗的關鍵是操作簡單。它確實很簡單。“新年紅包”只需三個步驟,就可玩轉:填寫紅包信息、微信支付成功、發送給好友/微信群。將一切做到最簡單,這是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最大的差別。微信支付只是在微信中的一個功能 ,而支付寶錢包的功能則十分繁多。這種功能差異與產品定位有關,微信首先還是一個社交產品,用戶的需求只是簡單的收支和其延伸功能。由此可見,用戶體驗操作簡單,始終是新媒體產品設計最深層的魅力。
總而言之,“新年紅包”作為一個新媒體產品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之用,本期封面故事我們還特別約請了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的幾位專家來為我們解讀,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