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蒙古族實驗小學)
在作文教學中,“讀”和“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個復雜的由認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把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能作文的能力。教材是最好的例子,這就給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朝著這個方向,我不斷努力,也總結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尤其是“讀寫結合”,即在閱讀教學中巧施小練筆這種做法感受頗深。從短、平、快的角度來看,它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激發寫作興趣,豐富寫作內容,提高寫作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確實不失為一種省時有效的途徑。從學生發展的長遠來看,無論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的提高發展還是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我們不能拘泥于課本,被文本束縛,而應從文本中得到啟發聯想,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尋求寫作的基點。我常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借鑒課文的某一段落的寫法進行仿寫。在訓練一段時間后,在段落仿寫的基礎上還可進行整篇文章仿寫訓練,從段過渡到篇章。我們還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課文形式的基礎上選擇新穎的、獨具特色的內容寫,鼓勵他們在寫作內容上的求異思維,從而力求在寫作訓練中反映出學生的個性色彩和創造精神,進行形式上的創新。
我們的教材中留有許多空白,有時在人物對話中安排省略,有時在故事內容上出現省略……這些空白懸念本身是有內容的。既可以是內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內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節的銜接發展,也可以是情節的轉折變化。這些空白之處為學生留下了極大的空間。我們就可以利用此空白啟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補白”,這樣既可以訓練習作能力,同時對學生的理解也是一個考察。我們學習一篇課文要找準滋生點,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瞻前顧后,補充情節或空白,這樣就能給學生多一點傾訴情感的機會,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社會經驗,圍繞一個知識點、情感點發散開去,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從而促進閱讀,增大語言訓練的力度。
有的課文的結尾余意未盡,續寫的來源非常廣泛,留有想象續寫空間。如《半截蠟燭》一文最后一句寫道:“剛到樓梯口,蠟燭熄滅了。”這是一個比較含蓄的結尾,我在上課時就利用這個空白,讓學生想象蠟燭熄滅后的情景,并以“蠟燭熄滅后……”為題,讓學生練筆。這樣的拓展無處不在,到處都是題材,事事都能練筆;這樣的續寫處處令人感動,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處處都是善良與激情,夢想與希望。當我們一次次欣賞著學生一篇篇充滿真情的作文時,不僅被他們超乎尋常的想象力所震驚,更為他們善良的心靈所感動。
語境是伴隨著交際活動展開而出現的言語交際環境。自覺地利用語境,可以提高自己口頭的和書面的表達技能,這就是語境意識。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運用語境來指導寫的訓練,使學生意識到讀寫結合是一種真實的學習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務。我在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根據文章中“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一個結尾,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吳王這一角色,想象吳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該如何向大臣們解釋。這一次練筆要求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進入角色去感受、體驗、大膽想象,還必須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完成這次言語交際。這樣,學生在明確了寫作意圖、寫作對象、寫作主體角色、交際關系、寫作處境等語境因素后,能很快地轉化角色,寫出了預期的效果,實際上也達成了復述課文這一目標。這種練筆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在語境中的對象意識、處境意識和角色意識。
上完一篇課文,我們總會出一些問題或填空之類的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往往不是很高。在實踐中,我經常以“文”代“問”,創新不同的體裁,對學生進行練筆訓練。如學完《少年閏土》后,少年閏土已給作者“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假如你就是當時的魯迅,能給閏土寫封信嗎?閏土收到信又會在回信中說些什么呢?這樣將課文引向深入,而且進行了書信的寫作訓練,孩子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盡情地馳騁與抒發后。再閱讀老師推薦的《故鄉》,也就更進一步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對課文的改寫、擴寫、縮寫訓練,對任意一篇文章都可以進行。如改寫文章,就是引導學生在原文的基礎上,改變文章的體裁、結構或敘述方法等,充分發揮想象,對原文進行重組、加工的一種訓練形式。可改寫文體,把《半截蠟燭》改寫成一篇記敘文,將古代兒童詩《牧童》改寫成小故事,將《飲湖上初晴后雨》改寫成一份游覽簡介。擴寫可以擴寫故事情節,也可以擴寫某處一帶而過的細節。文章既可擴,亦可縮,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篇幅較長的文章進行提煉,抓住主要內容縮寫,利于加深理解,又提高了閱讀速度和概括表達能力。
我們提倡寫真,孩子們筆下的應是“個性化的、自然的,是充滿特點的真情和情趣,沉浸著美語和淚珠”的東西。真實的美從哪里來?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如何觀察生活呢?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生從閱讀課文中去學習、借鑒。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學習、掌握句式和文章結構,更應明白文章來源于生活體驗。因此在學完一些文質兼美的課文后,尤其是一些令人深思或讓人動情泣淚的課文后,我都啟發孩子們進行進一步想象,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寫下來。
隨文練筆,由于都是片段訓練,而不是大篇作文,因而消除了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再加上老師巧妙的引導,也就是說,這樣的訓練是閱讀教學達到一定的火候時才開展的,解決了學生作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痛苦,學生的創作是水到渠成的,他們是積極主動地去創作,而且是在較短時間內的“信手拈來”,是學生最真情的流露。
我們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如果我們能將來自文本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已有知識點被他人的視點所喚起,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文本對話時,出現了與自己見解不同的看法甚至觀點時,才會促成新的意義上的創造。而“讀寫結合”就是讓學生直接與文本、間接與作者進行對話,將對話直接指向了學生的心靈深處。
我們教材中的許多空白,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留下了許多創新思維訓練的著眼點。在進行“讀寫結合”時,正是打開了學生想象的大門,而這樣的想象又是以文本為依據,而并非“天馬行空”,這樣的適當展開,想象也就是大膽而合理的,更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理解。對與閱讀教學應該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和錦上添花之效。
如果我們能以課文為寫作的突破口,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就能進一步發揮課文的“典型”優勢,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實現讀寫結合。以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和創新能力,激發寫作興趣,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