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涵
(廣西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
我的第二堂課:其實“我”原本就會講漢語
◆張瀟涵
(廣西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
我還記得剛剛來泰國的那一天——5月18日,泰國雖然處于雨季,但是陽光依舊那么強烈,氣溫也很高。在出國之前我除了會用泰語說:“你好!”和一些簡單的課堂用語以外,我就不會說任何泰語了,對于我來說,泰國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鮮。雖然以前在國內(nèi)教過留學生,但是這還是我第一次出國教漢語,所以我懷著一顆激動、興奮又忐忑的心推開了通可利中學的大門。
通可利中學位于泰國中部在信武里府和素攀府的交界處,屬于素攀府。學校是一所由委員會成員資助的民辦中學,全校共有學生149人,從初一到高三。第一節(jié)課是高一和高三的課,之前老師告訴我他們都是有基礎的。剛來學校的第二天就開始了我的課程,在課前我根據(jù)學校提供給我的課本準備了很多內(nèi)容,像是一些簡單的課文、口語練習的題目等,可是進到課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漢語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好,即使是有基礎的學生也不能用漢語進行自我介紹,雖然老師給我配備了《泰國人學漢語》的課本,可是所有學生都沒有課本。這讓準備了很多內(nèi)容的我心一下子涼了一截子。于是隨機應變拋棄了之前準備的所有內(nèi)容,第一節(jié)課就在練習:“你好!”“再見!”還有簡單的自我介紹中渡過,讓我覺得有一點草草了事。
在匆忙結束了第一節(jié)課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學生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學會我想要教的內(nèi)容呢?課程的內(nèi)容選定在什么樣的程度比較合適呢?怎么樣才能讓學生更有興趣學中文呢?一連串的問題在腦海中不斷閃現(xiàn)。不明白為什么學生學了那么久的漢語可是依舊只會說“你好”和“再見”。晚上睡覺的時候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于是我開燈記錄了我對第二次課的講課思路。
第二天是沒有基礎的初一的課,根據(jù)前一天晚上的想法,我決定根據(jù)所給的教材,把授課的內(nèi)容以每周一個主題來呈現(xiàn),這一周——“數(shù)字”。拿上1~15的數(shù)字卡片,我走進了初一的教室,初一的學生相比較其他年級來說較多,一共有33個人。在進行了簡單的自我介紹后,我給學生展示了數(shù)字卡片“1”,這時候有些學生可以讀出來,于是我換到了“2”……一輪下來后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是可以讀出簡單的數(shù)字的,于是拿著卡片帶領所有同學從一到十五讀了一遍。泰國的課堂很隨性,所以學生沒有中國的學生那么守紀律,所以維持秩序是每節(jié)課都需要做的事情,在讀完卡片后,班里出現(xiàn)了一些小騷動。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媽媽教我數(shù)數(shù)的時候會有一套手勢,于是我放下卡片,拍了拍手,這時班里一下子安靜了,我開始用手勢又帶領學生從一到十五讀了一遍,學生對我的手勢好像很有興趣,很多在數(shù)數(shù)的時候也開始了手勢的模仿,一切如我前一晚所料,只是沒想到效果要更好一些。
在從一到十五領讀完三遍之后,第四遍“十五”之后,我做出了十六的手勢,這時班里又出現(xiàn)了小混亂的情況,但都是在討論十六應該怎么說,于是我大聲的讀了一遍,學生也很自然的跟著一起朗讀,聲音比之前還要大。
我就這樣一直帶著學生數(shù)到十九,到二十的時候我停頓了一下,這時候有學生都紛紛搖頭表示不會說“二十”,于是我領讀了三遍,又做出了“三十”的手勢,這時候同學們還是不知道我又帶領學生朗讀了三遍,就這樣“四十”“五十”……一直到“九十”,我發(fā)現(xiàn)教到“五十”的時候,有些學生已經(jīng)可以自己讀出“五十”這個數(shù)字,我相信這時候他們自己也悟出了漢語數(shù)字的“秘密”。之后轉身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從“二十”到“九十”的漢字還有拼音。
之后我現(xiàn)在黑板上隨意寫下了兩位數(shù),幾輪過后學生就會讀兩位數(shù)了,之后我讓學生在黑板上隨意寫出兩位數(shù)讓下面的同學讀,大家覺得很有意思都紛紛舉手相當小老師,當學生基本掌握了兩位數(shù)的讀法的時候,我讓那個同學在黑板上寫下數(shù)字“100”,這時候全班的同學都發(fā)出驚訝的聲音,然后笑著搖頭,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100的漢字還有拼音,讓學生跟讀,之后我又寫出了“1000”“10000”每次的效果都是零越多學生越覺得很有意思,會發(fā)出陣陣驚訝的聲音。當帶著學生學習完了“千”“萬”等在數(shù)字中常用的漢字后,我在黑板上又寫下了“100000000”然后在后面寫出了漢字“億”。在教完新的內(nèi)容后,加深印象的復習是必不可少的,我又在黑板上寫上了一些三位數(shù)引導學生對三位數(shù)進行認讀。同樣叫了小老師上黑板寫下數(shù)字讓學生朗讀。這時我注意了時間,離課時結束的時間還有一些,雖然我已經(jīng)很好地完成了我前一天晚上對這堂課設想的實踐,但是我心想不能讓自己的課就這樣草草結束,于是我突然想到了游戲,寓教于樂一直都是我們推崇的教學方法,比起填鴨式教學寓教于樂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些連線題和聽力選擇題,因為我的泰語基礎基本為零,所以用你來比劃我來猜的方法讓學生明白了“擊鼓傳花”這個游戲,游戲很快的展開了,每當我停止敲擊的時候班里就會傳來很快樂的聲音,然后拿到白板筆的同學就會上來做一道題,就這樣課堂練習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了。這時傳來了下課鈴的聲音,讓我很驚訝的是我聽到了學生惋惜的聲音,就好像我在上學的時候我喜歡的課程結束時那種小失落的感覺。我突然很開心,沒想到這樣的改變真的很成功,學生學的很快,學習的氛圍也很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啟發(fā)是最好的方式。在自己還是學生的時候就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在高中階段總是對自己有興趣的學科很上心,學習的效率也很高并很希望得到更多的知識,而當獲得成績的時候就會增加學習的動力,如此一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huán)”,這一切的善果都是因為興趣使然。那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碰到對“填鴨教學法”完全不予理會的外國學生,想要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一個很好的出發(fā)點就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后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圈子中。逐漸從興趣中也可以使學生找到學習漢語的目的。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經(jīng)提到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啟發(fā)式的教育。孔子經(jīng)常與自己學生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讓學生從中明白道理,這就是通過對話方式的啟發(fā)式教學。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生之前學習到的知識來啟發(fā)學生,可以讓他們自己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漢語學習方式,當學生從啟發(fā)式教學中獲得了新的知識,也會萌生一種成就感,這樣便也進入了之前所說的“良性循環(huán)”中了。
在這節(jié)課后,我總結了不足的地方,在接下來的幾個年級中同樣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高年級的學生也會覺得學漢語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之后,我向學校的老師詢問了學生對于這一節(jié)課的反應,學校的英語老師告訴我,學生很喜歡中文課,上中文課很開心,就好像原本就會講漢語一樣。聽到這樣的評價,我心里的石頭突然落地了,這樣的教學,對于通可利中學的學生很有效果,我相信也可以運用到更多的教學中去。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對我來說我,的目標不是讓學生成為人人稱贊的語言學家,而是讓他們覺得:我原本就會講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