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銘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在徐州的各級各類教育中,高職教育作為科學技術轉化的重要途徑和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系最為直接和密切。它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對高職院校服務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建設產生的積極影響,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促使學校明確面向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建設的辦學思想和發展定位,提高辦學目標與社會整體需要、學生全面發展的匹配度,使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質量適應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要求,全面提升高職教育辦學水平、為徐州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和社會進步提供優質人才服務。
二是促使學校改變過去不同程度存在的辦學脫離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更加重視勞動力市場發出的人才需求的各種信息,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與徐州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相結合,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推進專業結構、學科建設的優化調整,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實訓基地建設,規范教學管理,自覺建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和監控機制,增強辦學實力,著力培養“適銷對路”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促使學校確立開放辦學的理念,與徐州老工業基地社會部門、行業企業建立廣泛的、有效的、密切的聯系,實現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推動辦學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同時大力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不斷創新“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促使行業和企業全過程、全方位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構建從需求調研開發、學校專業設置、培養方案設計與實施、教學質量考核與監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與完善到畢業生就業服務跟蹤與指導的合作框架,真正實現高職辦學與產業發展同步,院校、企業和畢業生三贏。
為了規范辦學標準,全面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更科地辦好高職教育,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和要求,江蘇省自2009年啟動了新一輪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截止2012年12月底,已有36所院校接受了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占全省高職院校總數的43.9%,其余院校的評估工作將在今后三年內分批組織實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的開展對學校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產生了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較好地發揮了以評促建的作用,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和效果。但與此同時,現行江蘇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是評估標準過于統一,指標體系的針對性需進一步加強。近年來,隨著江蘇省“兩個率先”發展戰略的全面推進,我省的整體經濟實力不斷邁上新臺階,但是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經濟差異大的省情也客觀存在。這種差異僅靠高職院校自身發展是很難解決的。這就決定了評估工作也要實現差別化分類與操作。目前,江蘇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基本沿用教育部2008年出臺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由于教育部在制定評估標準時更多的是從全國的角度來考慮,評估體系中難以顧及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這種“一刀切”的指標體系顯然不盡符合高職教育的辦學規律和江蘇經濟發展的實際。
二是評估平臺數據的采集與發布及時性和準確性需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是高職院校評估信息的主要來源,是院校激發內在創新活力、實現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的重要前提,還是教育行政部門提高宏觀管理科學性、準確性的重要工具,對建立評估的長效機制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建設,是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成為帶動提升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競爭力和經濟實力,打造江蘇經濟“升級版”的必然選擇。江蘇省開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應服從和服務于這一發展大局,把關注質量、保障質量、提高質量作為促進高職教育發展的出發點,引導和推動高職院校主動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要求,不斷提高辦學層次和服務水平,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特色之路。
一是緊密結合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建設人才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評估工作的重視程度。近年來,由于徐州經濟持續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對高技能人才和技術工人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但高技能人才匱乏的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成為制約產業經濟和企業發展的“天花板”。因此,當前駐徐高職院校人才評估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應與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建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是制定評估計劃或是確定評估重點,都應緊密圍繞這一中心。只有這樣,評估工作才會有所創新,才會在具體的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把握方向,使評估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二是加強信息員隊伍管理和數據采集平臺建設,為評估工作提供支撐。評估是一個系統采集信息、科學做出分析、準確進行判斷的過程。評估的基礎主要依賴于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所采集信息的即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做好這項工作要著力加強兩方面的建設:一是數據采集人員的管理和規范。數據采集以網絡運行形式采集原始數據,數據自下而上生成。必須建立一支管理有序的數據采集工作隊伍,實施開展數據采集工作培訓,將工作分解到源頭,做到專人負責,直接錄入,確保信息平臺的實時、有效。二是數據采集平臺自身的完善。在技術上保證平臺的順暢運行,在平臺欄目設置上應盡量優化,凸顯數據采集的量化指標,減少抽象化描述項目。適時擴充數據的采集范圍,將數據平臺建成全面規范院校管理的評估信息庫,用數據支持決策。
三是探索建立符合省情和高職教育辦學規律的評估指標體系,加強分類指導。針對江蘇省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職院校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在遵循教育部新評估方案基本原則和整體框架的基礎上,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通過調研和論證,在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模式、辦學機制、準入條件、評價標準等關鍵節點上探索制定出一套符合省情和政策法規的評價體系,可以考慮著重從五個方面進行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基于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基于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和區域化的通識教育課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發;基于就業導向的招生、實訓基地建設、職業指導體系、社會服務機制等狀況。前三項是示范性高職院校在探索中已有明確答案的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后兩項則可以彰顯區域和不同類別學校辦學特色;具體定性和定量指標可根據院校差異性進行適當調整或置換。
[1]何濟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科技信息,2009,(8).
[2]曾惠琴.試論高職教育的發展與徐州經濟的振興[J].中國科技博覽,2009,(36).
[3]魏寒柏.高職院校特色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3).
[4]姜萬來,石磊.高職院校應以專業建設促進內涵建設[J].北方經貿,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