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清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實驗小學)
電子琴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它不但具備其他樂器的教學功能,而且作為課堂音樂教學工具它還集多種節拍、節奏,多種樂器、音響為一體,并豐富于其他樂器、優于其他樂器。多年的課堂教學和電子琴教學實踐證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電子琴,可發揮其他傳統樂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現結合我的教學經歷,對電子琴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一些思考。
電子琴引進課堂教學,由國家教委制定的音樂教學大綱中已明確規定是“教學電子琴”,那么,如何理解教學的目的及所掌握內容和尺度呢?這是十分重要的。電子琴作為樂器進入課堂教學,必須圍繞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進行,運用其豐富的音樂變化功能,讓學生進行必要而適當的藝術實踐。我們面對的是全體學生,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得到接觸電子琴的機會;再通過電子琴樂器去掌握課堂所講授的音樂知識,親身體會音樂的構成和音樂的表現能力,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提高對已學知識的鞏固應用能力,以及他們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學生彈奏樂曲程度的深淺或技巧的高低去衡量他們的學習水平,而是依照教學大綱所規定的范圍,配合整個教學內容,即唱歌、器樂、欣賞、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等方面進行綜合性教學,把電子琴作為一種教具,這才是電子琴課堂教學的正確認識和學習目的。
電子琴課堂教學的內容必須緊扣音樂教學大綱,服從整個常規教學內容的需要。
(1)歌曲旋律的彈奏。教材上的歌曲,無論在音域、旋律、節奏、調性上都不會很困難。例如,九年義務教育教材(沿海地區)的課本中的《鄂倫春小唱》《鳳陽花鼓》《可愛的家》等歌曲,只要編定好指法,一般學生都可以用右手單旋律彈奏出來,遇到較復雜的歌曲,則可以在保持旋律主線的前提下化簡節奏彈奏。彈奏教材歌曲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歌曲旋律走向的認識,提高視譜能力,增加唱歌的興趣,以及提高音準的能力。
(2)為樂曲編配簡易伴奏。用電子琴為學過的歌曲或熟悉的短小樂曲配上簡易的伴奏,例如,通俗而熟悉的《小星星》《劃船歌》《歡樂頌》等。左手所配的和弦不要太復雜,無論大調或小調,都只是Ⅰ、Ⅳ、Ⅴ三個級的大小和弦和Ⅴ級的屬七和弦。開始時只使用單音指變化節奏地配合,熟練自如后在使用多指的原位或轉位三和弦。當學生兩手配合習慣后,再配上節奏和自動和弦,節奏也多用二拍子形式的MARCH和三拍子形式的WALTZ兩種較宜。這種學習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音樂的樂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機能協調能力,從而體會到織體音樂的豐富性和感染力。
(3)模擬樂隊合奏。學生個人能完成帶有織體性的樂曲彈奏,只是停留在個人的平衡協調上,這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投入到集體的演奏中去。在合奏過程中體會集體的協作性,體會音樂的和諧和均衡,體會多層的織體音樂所具有的更廣泛的變現力。學生無需學習另外的樂器,利用電子琴的音色變化,在已掌握到的初步彈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配合教學內容,以管弦樂的組合形式合奏樂曲。方法是:學生全部用單手彈奏,分成主旋組、副旋組、和聲組、低音組合敲擊樂組。彈奏曲目首先可以選取旋律音域十度以內、節奏簡單、調性以C大調為主、速度中等、情緒活潑歡樂的樂曲。
音樂課堂上電子琴的演奏教學過程是把課本上的音符轉化成音響的過程。教師備課時,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的安排,對教材中需要呈現的內容充滿激情的演奏出來,切記為了讓學生能更清楚地聽清旋律,首次彈奏應右手彈奏主旋律左手配以簡單的和弦,在彈奏的過程中,會吸引學生思考,教師在彈奏什么呢?隨著教師的彈奏過程,把學生的思維也調動起來,能讓學生的思維緊隨教師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彈奏時充滿激情,學生的臉上就會表現出高興愉悅、敬佩的表情。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的時候,最有利于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披上樂于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態,最適宜于在音樂教學中體現,這就是所謂“樂(音樂)就是樂(快樂)”的道理。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學生會快樂、輕松地接受知識,從而對教師產生敬佩之情。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聽。音響美,是創造良好聽覺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并誘發美感的產生。而電子琴的運用讓學生通過聆聽教師的彈奏,把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從而通過視覺和聽覺兩種功能進行學習。比如,我在教唱歌曲《小螺號》時,運用電子琴特有的音色模擬海風、海浪、小螺號的聲音。使學生有身臨其近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由自主的輕聲朗誦歌詞。進而我充滿激情的演奏歌曲旋律,學生也隨著旋律的起伏輕輕的晃動身體,當學生對歌曲的旋律及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時,把學生分成幾組,一組模仿海風,一組模仿海浪,一組朗誦歌詞,教師彈奏旋律,學生很快熟悉了歌曲旋律及歌詞大意。
音樂藝術的非語義性特點,決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把學生從那種聽講式的教室里沒有多少移動余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聽覺、動覺、視覺、感覺、知覺,積極主動地感知和體驗音樂。例如我在教唱歌曲《少先隊員采茶歌》時,上課時要求學生把教科書放在一邊,閉上眼睛靜靜的聆聽我用電子琴演奏的歌曲,然后出示歌詞:“采喲采喲”讓學生想象會是哪種勞動場面,并做出“采喲采喲”的動作,緊接著出示歌曲名稱,顯然,學生已經明白,這是采茶的過程,順勢我用電子琴彈奏“采喲采喲”的旋律,學生順其自然的唱出了旋律,我繼續彈奏整首歌曲的旋律,讓學生想象采茶時的情景,當彈到“采喲采喲”的旋律時,學生進行了模唱、模擬采茶時的動作、即興創編歌詞等活動。學生通過電子琴的引導創編、理解了歌曲的情緒,之后在教唱歌曲的過程中,對歌曲中的較難節奏如:切分、前八后十六等,運用電子琴反復演奏,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運用以上方法,學生對歌曲的節奏、音準、內容也很容易的理解了。
[1]劉楊,姜麗新.學前電子琴教學實踐新法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9,(17).
[2]胡倬.電子琴教學應遵循的原則[J].音樂天地,2006,(04).
[3]白艷.淺議電子琴教學的基本要素[J].音樂天地,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