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學文
2014年6月25日是第24個全國“土地日”。今年全國“土地日”宣傳周的主題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是萬物生存之源、立國富民之本,承載著人類社會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然而,我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資料顯示,現全世界人均耕地為3.38畝,而我國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只有1.52畝,具體到河南省就更加少了,人均耕地只有1.23畝。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快速發展,用地需求持續剛性增長與土地供應剛性約束之間的矛盾將更加尖銳。面對人多地少、土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節約集約用地”是緩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
要把節約集約用地落到實處,就必須大力推進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此,在思想上要牢固樹立“危機意識”。應該清醒看到,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特定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未來的用地形勢將會更加嚴峻,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投資拉動、資源投入、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過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資源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唯有實現轉變管理觀念、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全面落實節約優先戰略,著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逐步減少經濟發展對土地的資源性消耗,以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土地資源供需緊張的矛盾,更好地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
在工作中,我們要立足“適度擴增量、重點放流量、集中挖存量”,統籌安排建設用地規劃空間和計劃指標,充分發揮土地利用規劃、計劃的管控和引導作用,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防止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建立和完善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需求狀況的價格機制。要實行供需雙向調節,在繼續加強和改進供給的同時強化需求管理,以土地供給結構調整推動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全方位調整。要實行差別化管理,結合產業特點、區域實際和土地利用績效制定差別化的供地政策,遏制“兩高一資”、產能過剩、重復建設等違反國家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項目用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
加快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為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保障?!盀檎?,首在足食?!痹趽碛?3億多人口的中國,耕地始終是我們必須堅守的“生命線”。當前,耕地保護工作要由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管理轉變,堅持數質并重,以建設促保護,在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上下功夫,為穩定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我們要加強耕地質量等級監測工作,實現耕地占補數量質量雙平衡,保證建設占用耕地嚴格做到“先補后占”“占一補一”。
習近平總書記講得好:“我們的干部在工作中允許犯錯誤,但絕不能犯不可挽回的錯誤。在土地問題上犯錯誤,就會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對這一點,各級干部認識上要十分明確。”讓我們攜起手來,通過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把節約優先戰略落到實處,為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和諧、美好、可持續發展的家園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