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代表知識產權,“沒必要搞自己的品牌”這個觀點沒道理。2003年中國就成為第四大汽車生產國,合資引進先進的制造技術已經有20多年,但一直沒有能夠將合資所帶來的技術知識轉化成為技術能力,中國汽車產業就會缺乏核心競爭能力。“在合資企業中,我們在產品問題上基本沒有發言權,任何一個小小螺絲釘要更改,也要拿到國外去認證,一拖就拖很長時間,這個不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2003年中國奠定了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基礎,但是中國汽車工業要走向國際市場,不僅要有戰略眼光,更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須首先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2005年8月21日 花都汽車論壇
汽車市場方面,隨著我國成為汽車產銷量大國,產業結構也面臨著升級調整,需要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要推廣高新技術和新能源技術,以降低汽車的能源消耗,為實現社會整體減碳目標做出貢獻。同樣,我們的自主品牌企業要通過自主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掌握更多的知識產權,發展自己的中高端品牌和產品,打造中國的國際名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2010年3月26日
我認為合資自主是不是自主是要打問號。現在這個問題受國家對外開放大政策的影響。
——“2011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
從政府采購加大了自主品牌比例就可以看出:如果汽車產業總依靠國家政策補貼發展的話,是沒有希望的。中國要發展自主品牌汽車,應自力更生,走完全市場化的道路。
——“2012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
為什么汽車這么關鍵的技術干不上去?人家說何部長您臉紅不臉紅,開玩笑講,真是臉紅,我說不清楚,為什么會這樣?但是我們汽車界很多人小日子過得很好,合資合資再合資,就是像吸鴉片一樣吸了一口戒不掉了。
——“2012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
最大的期待把自己的自主品牌打造成為世界知名品牌,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中國的品牌注定能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這是我最大的期待。
——2012年12月
自主品牌由大到強路徑不清晰。
——“2013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
我憂慮的是,我們自主品牌汽車怎么能夠快速地成長。現在在汽車界也好,社會上的一些經濟學家也好,談起合資這個問題,有一些人主張,進一步改革開放,股比就要放開,不要五十比五十了。我對這樣的主張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覺得,對于汽車工業也好,其他工業也好,我們只求其所在,不求其所有,只要這個企業是中國注冊,向中國政府納稅,在中國招工,那么就是好企業,沒必要強調什么自主品牌的繁榮。我對這個觀點一直持反對態度,但是現在還有很多人這么講。我問了一些汽車界的同仁,贊不贊同這個說法,沒有一個人贊成。所以,我們汽車界同志們要清醒,我們既要看到我們銷量的增長,也要對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
我有一個汽車界知名的老朋友,談到中國現在由大到強,估計今年到明年,銷量要增加2000萬輛。這位老朋友說,全世界的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所有的世界上汽車廠商全到中國來了,而且合資、投資,合資在延長。我本來準備去南韓一天,結果去了四五天,我看了它的車,看了它的研發機構,我看了它的市場,見了政府官員,體會到南韓人進取的精神,自己發展自己經濟。所以,我也想趁這個機會把我心里的想法給咱們汽車界同志們講一講,請你們想一想,我們自主品牌到底應該怎么辦,把這個迷破解一下,是不是沒完沒了地去合資再合資。
——2014年1月9日
“不必刻意追求自主品牌,中國汽車產業參與全球化的突破口不在整車領域。”
“有人問我,什么時候才能出現中國的自主汽車品牌。我認為我們不必刻意追求中國自主的汽車品牌。”龍永圖在論壇上說。他認為,中國的企業必須在全球汽車發展的高水平基礎上來發展自己的品牌,在豐田、日產、通用、大眾的基礎之上創造自己的品牌,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化的時代里推動中國汽車全面發展,“在全球化的時代,汽車產業注定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不可能有一個美國生產的企業,也不可能有一個日本生產的企業,只有一個全球生產的企業,中國汽車產業的勝利,不一定要獨資搞出一個中國自己的品牌才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勝利。……過去在中國入世談判時大家都擔心中國入世以后,中國汽車產業會在國外汽車產業的沖擊之下全線崩潰,情況不是這樣,不是全線崩潰,而是全面發展。”
品牌只是一個表征,要看它的實質內容,并非是中國不需要自主知識產權。
——2005年8月21日
“在電視、服裝等行業很少提到自主品牌,只有汽車天天喊自主品牌,最后汽車老板都不知道什么叫自主品牌。”
“不能夠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
“我覺得當年講的是正確的。搞自主品牌不是目的,發展中國汽車產業,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汽車消費品,滿足整個市場對消費品的需求,這才是目的。”
“很多汽車的優惠政策都想給自主品牌,這樣使得汽車制造商動腦筋想讓自己的汽車叫做自主品牌,甚至莫名其妙地把一些合資的也叫做自主品牌,利用自主品牌概念的模糊來贏得政策上的好處,這造成了一種投機、造成了利用政策、造成老百姓的民族情緒,這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產業方向。”
“在中國股比無論是50、60、70,還是40,只要是中國制造就是中國企業制造的汽車,這沒有政策色彩,無關汽車產業不必要的爭論。應該把精力集中在怎么發展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汽車、更加節能的汽車上來,這樣才符合全球汽車發展的大方向。”
“無論是中國-日本、中國-德國、中國-瑞典,只要在中國生產汽車就是中國企業,他們給中國創造就業,給中國政府交稅,在中國轉讓技術,這對中國經濟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我們始終要把合資企業當成是另外一種企業,是外人,那就犯了極大的錯誤。”
“汽車制造的關鍵問題是能不能生產核心零部件和核心原材料。汽車是一個非常全球性的產業,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中搞,必須把全世界最好的汽車制造商都引入中國市場來,讓他們互相競爭,然后中國消費者得到好處。”
——2014年4月9日博鰲論壇·汽車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