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大學 袁佳春 孫朋杰
我國物流業由于起步晚,缺乏發展技術和經驗的積累,而要對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進行系統的提煉和總結已經超出了目前我國物流企業的能力范圍。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急切需要科研機構的協助,以滿足對先進理論的渴求。而正是由于企業和物流企業之間協同機制較為閉塞,使得物流企業的這一需求無法滿足,進一步發展遇到瓶頸。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物流需求增長速度顯著快于經濟增長速度,物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1]。而我國物流業在以粗放的模式取的一定發展以后,近些年,由于缺乏系統而全面科學理論的引導,物流企業的經濟效益進一步增長遇到瓶頸。從西方發展經驗來看,協作是必然趨勢,“單打獨斗”明顯不合時代趨勢,協同又可分為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本文以協同論為理論依據,著眼于外部協同,以創新的視角闡述當代物流企業與科研院校形成“產學研”協同互動的幾點措施,并為物流企業在我國大力建設創新性國家的大背景下,創新與科研院所的協同機制給出幾點建議。
現代物流的發展依賴于高度發達的物流科技,這和傳統物流強調低廉人力資本的理念有著巨大的差別,物流的專業化、精益化程度越來越高,而物流的這種發展趨勢必然要科研機構全方位參與進來,縱觀我國物流企業與科研機構的交流協同程度存在以下問題。
隨著我國物流企業發展進一步正規化,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欲望高漲。一方面,一般物流企業對高素質實用性人才有著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型物流企業和跨國公司物流部門則對既懂技術又懂國際物流發展前沿理論的復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1]。
產生于粗放模式下的我國物流業,其粗放經營的慣性思維在現在一般物流企業內部依然濃厚。對現代物流技術和發展趨勢不了解,只圖眼前一時的利益,不愿將剩余利潤作為投資以引進先進技術等等,這些表象的背后是物流企業缺乏現代物流意識。
雖然從立法的范圍看,我國的立法已基本上實現了物流各個大環節全面的覆蓋,但是從物流法律實踐的效果來看,物流立法仍然存在幾點不足:一是立法缺乏連貫性和協調性,多為“修補性”立法,這種“查漏補缺”性的立法并不能從根本上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二是立法缺少對物流業發展的前瞻性,且多為事發后才立法。三是物流立法缺乏國際視野[2]。物流活動是一種涉及多方利益的經濟活動,物流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參與雙方是一種委托方與受托方的關系,一方對于另一方的失信,損害的不僅是一方的,而是多個參與方的利益[2]。
現代物流雖然強調科技的作用,但是人這一決定因素是任何科技都無法取代的。而人才的培養又需要學校這個“理論課堂”和企業這個“實踐課堂”共同努力。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的雙向互動缺少一個環節就會產生問題。企業與高校的交流不足就使企業無法得到合適的人才,而高校與企業的交流太少,就導致了高校對物流人才市場需求的認識模糊,專業定位不明確,專業設置太狹隘等。這些方面的因素使得高校培養的物流人才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夾縫一組”[3]。
人們接受一種新生事物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國物流業起步于計劃經濟后期,起步晚,以一種“遍地開花,分散發展”局面發展到今天,這種自發式的發展必然缺少精益的思考。這種在發展中形成的粗放發展的慣性思維不大可能在短期內得以消除[3]。
立法是對多方利益的規范和協調,健全的法律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物流業服務范圍廣泛,涉及多方利益,所以對立法規范性、嚴密性和系統性的要求也就更高。作為物流業的主體,分散的中小型物流企業無法有效將自身的合理利益需求在立法過程中體現出來,而熟悉物流立法問題的科研院校又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研究,沒有和企業形成統一的意志,而缺乏企業和權威機構的廣泛參與,政府就不能全面了解物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這就使得我國的物流立法缺乏實踐性、一貫性。
現代物流強調科技的背后是對物流領域高端人才的需求,市場需要的物流人才又是物流企業和高校共同努力的結果,缺乏市場定位的物流人才“批量生產”不會贏得市場青睞。企業為科研院所提供資金和市場信息的導向,科研院所為企業“量身打造”技術支持,兩者之間建立起創新協同的利益共同體。以美國硅谷為例:硅谷物流配送的實現離不開斯坦福大學等高校的研發支持,斯坦福大學不僅為企業輸送大量優秀物流人才,還協助洛杉磯政府規劃建立大型航空港,以為精密儀器的配送提供快速的物流服務。
物流企業與科研院所應組成聯合考察隊,將出國學習作為各自的一項戰略性活動,充分發揮企業的物流市場眼光和科研院所的科學嚴謹的治學特色,深入分析國外物流企業發展模式,總結發展的普遍性,并將其與本企業特殊性相結合,得出與本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發展路子。
在立法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該著重考慮中小型物流企業的參與程度,切實傾聽企業經營所遇到的困難,并廣泛邀請權威專家參與立法細節的討論,將立法細致到物流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物流企業和學術機構分別發揮實踐優勢和治學嚴謹優勢,將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相結合,形成立法建議書,共同參與物流法律的制定。
物流企業在獲得科研機構的加盟后,應勇于接受更大的挑戰,將這種優勢最大化,就是說應加強內部團結與協調,明確分工,減少無謂的競爭,對外形成統一意志和統一行動,積極走出去。在國際大舞臺上,不怕演配角,不遮掩避丑,自信參與。在市場已相當透明的今天,已經不存在過去那種“割據一方”的發展模式,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滲透的發展局面,我國物流企業應精心尋找國外物流巨頭的發展空擋,贏取發展空間。
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概念,著重強調了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創新協同聯盟,促進知識共享的極端重要性。這說明創新協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我國正處在大力倡導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努力提高經濟質量,促進經濟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物流企業應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勇立潮頭,奮勇爭先,有所作為,為自身的發展贏取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1]蔡進.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物流發展現狀[J].中國儲運,2004(01).
[2]鄒曉美.我國物流立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對策——以《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10(06).
[3]孫艷.高職院校物流人才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