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 沈燕妮
目前,全球經濟處于一個大環境背景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世界各個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資源緊缺與環境污染問題。那么,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為了迅速提高本國的經濟實力,將環境保護放在了第二位,對于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沒有采取及時的應對措施。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發展軌跡也是如此。如今,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前提下,我國開始注重環境的保護,因此,如何實現中國的出口貿易與環境問題的協調發展是當務之急。
環境問題和貿易問題是兩個相對的問題,它們緊緊相隨,在理論上存在一定的爭議。爭議的雙方分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雙方持相反的觀點。
樂觀主義者一方持這樣的觀點:世界經濟貿易可以促進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適當擴大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量,有利于促進資源進行更加充分的利用和開發。在進行經濟貿易的過程中,環境技術貿易不斷興起。之所以環境問題與貿易問題是兩個相對的問題,是因為有時候為了促進貿易量的增長和發展,不得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貿易量的增加,同時也會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這樣通過貿易帶來的經濟收入又可以投入到環境的保護當中,每個企業都可以設立專門的款項對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有效的治理,從而大大改善中國的環境問題,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
悲觀主義者一方持這樣的觀點:通過加大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量,可以促進生產和消費的持續性增長,面對這樣大好的發展機會,廠商會繼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顧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浪費,一心只為了如何擴大自己的經濟利潤。也就是說,商人一般只注重出口貿易中自己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他們不會把環境保護作為出口貿易的前提,更不會為了實現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而放慢自己追逐利益的腳步。即使在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之后,商人們良心發現,開始投入資金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但有些環境問題是不可逆的,一旦造成資源的浪費或者污染,就難以恢復原狀。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不斷加強了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往來,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據資料反映,從當初到現在的20多年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90年的1154.4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2073億美元,增長了近19.12倍。同時,中國的出口貿易總額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也從1990年的1.65%增加到2009年的8.87%。
雖然,我國在出口貿易方面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成績,但這似乎真的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來的。作為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中國放低了產業對環境破壞的標準,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不斷涌入中國。我國的環境污染主要是由工業污染導致的,為了促進工業產量的增加,而疏于環境污染的治理。本文通過相關調查發現,從1990年到2009年,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水量一直保持在190億噸到250億噸之間,其數量規模可見多么宏大,同時工業生產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以及廢氣等逐年增多,但很少有企業加大資金投入到環境污染的治理當中。
面對愈來愈嚴重的環境問題,要想實現中國對外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應該充分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結合起來。首先,國家政府應該積極號召經濟的發展要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大的前提,并制定相關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在政策上,國家應該大力支持環保產業,并輔以相應的優惠政策,而對于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國家和政府應該堅決予以取締,防止其繼續對環境造成大規模的污染。總之,在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中,應該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自身,堅持環境保護才是發展的硬道理。為了更加有效地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國家應該積極鼓勵企業不斷發展和改善自身的科學技術,從而以科技帶動經濟的發展,促進一大批清潔產品的生產。企業自身提高了科學技術,不僅僅可以預防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也有利于環境污染的治理,加大治理的進度。
要想實現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中應該逐漸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我國的環境污染已經達到了相當嚴峻的地步,河流、空氣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氣候。一直以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是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罪魁禍首,為了從源頭上遏制對環境的進一步污染和破壞,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漸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能先污染后治理。我國經濟的發展要以環境保護作為大前提。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數大,相應的資源經過人均之后就十分少,甚至很多指數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因此,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在進行GDP核算時,應該加入相應的GDP之下的環境成本,這樣進行核算的GDP總值才能真正反映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否則,反映出來的經濟增長可能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因為有的時候環境成本是相當高的。因此,要想更好地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應該建立綠色的GDP核算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綠色GDP的計算公式是這樣的:綠色GDP=傳統GDP-資源環境損害+環保部門新創造價值。通過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可以使國家和政府以及各個生產企業始終將環境保護放在不可忽視的位置之上,從而有利于實現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要想實現中國的對外貿易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應該利用經濟手段實現環境成本的內在化。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不強,科學技術水平較低,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我國在激烈的世界經濟貿易中處于弱勢地位,無論是在政策上還是發展環境方面都處處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中,我國為了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擴充自己的經濟實力,于是在對外貿易中,以資源的浪費和廉價的勞動力作為成本,盡量壓低自己的產品價格,從而在世界經濟市場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但這種發展下的產品的價格是不真實的,它沒有將環境成本顯示出來,也就是說,這種模式下的經濟發展,環境成本是由政府以及人們來承擔的,企業自身并沒有承擔。所以,要想使企業重視環境保護,應該讓其自身承擔相應的環境成本。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始終保持迅猛的態勢,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居民從當初的溫飽到現在的小康,并逐漸朝著富裕的生活邁進。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在單純地追尋溫飽,而是開始注重生活的質量。其中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生活的質量。也就是說,在進行出口貿易時,我國不可以為了提高出口貿易量,而忽視了中國的環境問題,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
[1]姜國慶,周明哲.實現中國出口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對小額思考[J].金卡工程,2010,14(8).
[2]劉珍.新經濟形勢下的中國出口貿易對策淺析[J].商情,2012,7(37).
[3]陳曉東.中國出口貿易與環境問題探討[J].大陸橋視野,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