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劉邦凡 史悅 施偉
所謂“稅收中性原則”,指的是當政府機關執(zhí)行征稅行為時,在正常范圍的納稅負擔外,盡可能不給人民帶來額外的經濟壓力。也就是說,一個健全完善的稅收制度,不會對人民的經濟活動帶來負面影響。稅收中性原則起源于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思想,亞當·斯密曾在《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系統(tǒng)闡述過這條思想。在19世紀3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成為了西方稅收政策的理論基石。這條理論提倡活用稅收政策來完善市場,發(fā)展經濟。這一階段稅收中性原則的中心思想是:稅收應盡可能降低經濟的負面影響。1970年以后,宏觀經濟理論對市場中出現的新問題失靈,貨幣主義、供給學派、新自由主義學派讓凱恩斯理論遭受沖擊。這些學派提倡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聲稱解決經濟問題應依靠市場自身調節(jié),這為稅收中性原則提供了再發(fā)展的機會。19世紀末,新古典學派學者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探討了了稅收中性原則的核心問題——稅收超額負擔問題。稅收中性原則的內涵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從早期的絕對中性理論,到凱恩斯的非中性理論,再到目前受到普遍認可的相對中性理論,形成了一條被“肯定—否定—肯定”的發(fā)展路線[1]。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稅收工具強制地、無償地參與國民收入和社會產品分配和再分配從而取得財政收入的分配形式,稅收不只是分配方式,更是資源配置。政府機關征稅的實質是將納稅人手中的社會經濟資源轉為政府部門所有,因此,稅收在給納稅人帶來責任負擔的同時,還有給納稅人及社會造成超額負擔的可能性:首先,稅收一方面減少了納稅人的支出,另一方面增加了官方支出,如果國家征稅導致納稅人的經濟損失超過了因征稅而提升的社會經濟效益,就會在資源配置上產生超額負擔;其次,商品相對價格在征稅過程中發(fā)生改變,如果國家征稅使得納稅人的消費和生產行為無法正常進行,經濟運行方面必然會產生壓力。稅收中性原則旨在解決稅收超額負擔問題,其含義有:一是征稅應使納稅人的經濟支出維持在稅款范圍內,盡力避免給納稅人帶來超過納稅范圍的經濟壓力;二是征稅行為不應妨礙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運行步伐,應將稅收限定在市場機制的范圍內,避免稅收跨越界限決定資源配置。
關于稅收中性原則的實現方式,應從以下兩點展開:其一,突出效率原則。由于征稅有發(fā)生效率損失的可能性,所以國家征稅應將對個體經濟行為的非正常干擾降到最低,將額外負擔降至最低才是理想稅收制度;其二,強調普遍原則,即“對經濟增值額普遍征稅,也就是按統(tǒng)一稅率對一切經濟活動進行普遍征稅。”
現實情況是,絕對稅收中性原則只是抽象的理論,其內容一直具有相對性。能讓絕對稅收中性原則發(fā)揮作用的只有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國家。擁有完善市場機制的國家,在調節(jié)經濟運行時并不主要依靠稅收,也不是以稅收為主來進行資源配置。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想要促進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必須首先降低稅收對市場的影響。而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世界各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總體上講并未達到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程度,而且稅收已成為世界各國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征稅的過程中,稅收收入效應或替代效應就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因此,絕對稅收中性原則是不可能實現的。倡導稅收中性原則具有實踐意義:該原則將稅收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干擾盡可能降至最低,以市場機制發(fā)揮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為前提,加強稅收對經濟進行調控的效果,使稅收的經濟效率最大化得以實現。業(yè)界普遍認為,增值稅是目前各類稅種里面最中性的稅種。增值稅是衍變自銷售稅,是一種對商品生產過程和勞務服務環(huán)節(jié)中的增值額進行征收的流轉稅。增值稅并非對全部收入征稅,而是僅針對增值額進行征收,這使得其他形式銷售稅中常見的多階段重復征稅的錯誤,在征收增值稅時得到避免。一方面,增值稅使企業(yè)效率提高,也讓企業(yè)在稅負上獲得平等待遇;另一方面,增值稅能保持穩(wěn)定的國際收支,促進經濟發(fā)展。具備內在優(yōu)勢的增值稅,完全符合稅收中性原則,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應用。
出口退稅作為與增值稅相匹配的稅種,必然也適用稅收中性原則。但理想稅制和現實稅制之間難免有差異。絕對中性的出口退稅模式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相對中性的出口退稅制度才適用于現實狀態(tài)。一方面,出口退稅政策嚴格遵守稅收中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對出口產品中的國內流轉稅進行徹底退稅,以便達到出口退稅機制的理想目標,也就是使退稅率與征稅率完全一致。另一方面,出口退稅政策方面的稅收調控原則,其主要表現形式為運用征稅率與退稅率之間的差異,來幫助實現特定的國家政策目標,這是國際上實行出口退稅制度的現實情況。也就是說,這兩個原則是制定出口退稅政策的兩個端點,其上限是稅收絕對中性(即最高按征稅率確定退稅率,否則就有補貼之嫌),其下限稅收調控(即最低按零確定退稅率)。評價稅收政策的完善程度,首先它不能高于稅收絕對中性的上限(即市場自行調節(jié)低于稅收調控),同時不能低于稅收調控的下限。否則,稅收將無法發(fā)揮在挽救市場失靈時的正面作用,只有找到二者的最佳結合點才能使二者發(fā)揮最佳效應。
當前,中國已成為外貿大國,但離外貿強國還有一定距離。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單一,絕大部分出口產品價格彈性小,高附加值產品比重低,受國際市場變動影響大。此外,部分出口企業(yè)將眼界局限于企業(yè)自身利益,采用惡性競爭、低價競銷、盲目擴大出口等非理性手段獲得暫時的發(fā)展,國外貿易保護主義以此為據,對我國妄加指責。因此,有必要提高優(yōu)化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力度,從根本上增強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實力,努力做到質量技術都不輸于世界最高水平,早日為國際市場提供技術質量雙高的商品和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稅收中性原則中的相對中性理論在我國便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事實上,我國多年來對出口貿易宏觀調控的實踐證明,選擇以出口退稅的稅收相對中性原則為依據,并充分發(fā)揮和利用它的經濟杠桿作用,根據我國及國際貿易情況相機抉擇,從長期來看,對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健康發(fā)展更加有利。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中國政府本著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從維護本地區(qū)穩(wěn)定和發(fā)展大局出發(fā),作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決定,經濟上承受了巨大壓力,付出了巨大代價,此舉對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經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使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減弱,對外出口增長幅度放緩,自1997年8月8日起,我國先后8次提高出口退稅率,變?yōu)?%、13%、15%和17%四檔,平均出口退稅率高達15%,當時對刺激我國商品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03年為緩解貿易順差,解決出口退稅預決算長期逆差,出口退稅欠款越來越嚴重等問題,2004年1月1日開始我國下調出口退稅率,將出口退稅率調整為5%、8%、11%、13%和17%五檔。2005年,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出口結構,國家又分期分批調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適當降低了紡織品等容易引起貿易摩擦的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同時提高了重大技術裝備、IT、生物醫(yī)藥等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退稅率。2007年國家又取消了煤炭、天然氣等商品的出口退稅,降低了鋼材、紡織品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上調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此次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共涉及283l項商品,出口退稅率調整為5%、9%、11%、13%和17%等五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發(fā)達國家居民消費信心指數大幅下滑,進口需求回落,我國出口企業(yè)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大量依賴出口的中小企業(yè)停產、減產,甚至倒閉,工人失業(yè),對我國外貿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及勞動力就業(yè)產生了巨大沖擊,2008年,我國連續(xù)幾個月財政收入快速下降,出口大幅下滑,為應對此次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6月我國七次上調出口退稅率,從而降低了出口企業(yè)成本,提高了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增強了我國企業(yè)抵御國際金融危機風險的能力,對減緩外貿出口大幅下滑,促進出口,增加就業(yè),穩(wěn)定民生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都是稅收的相對中性原則在我國出口退稅中的成功運用,實現了國家對出口貿易及經濟的宏觀調控目標,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有學者認為我國應堅持出口退稅的稅收絕對中性原則,提出了“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徹底退稅”的觀點,并以西方國家出口退稅為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但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狀況及國際貿易環(huán)境而言,這種觀點顯得過于理想化,不符合中國目前國情。鑒于我國市場經濟有著“時間短、不健全”的缺陷,想要使資源合理配置得到保障,必須由國家出面進行適度干預,調節(jié)經濟的運行。因此,現在實行絕對中性的出口退稅模式對我國并無益處,這不利于我國經濟健康發(fā)展。首先,我國以增值稅為主要稅種,增值稅收入在我國財政收入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以所得稅為主要稅種,增值稅收入在其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小。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期,國家需要大量財政資金支持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如果實行徹底退稅,將對我國財政收入產生巨大影響,從而減少國家對各項基礎建設的投入及其他財政支出,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及社會福利,而西方國家受此影響則相對較小;其次,通過出口退稅率調整可以優(yōu)化我國產業(yè)結構,引導國內外資本投到我國鼓勵的產業(yè)及行業(yè)中去,從而起到宏觀調控作用,如果實行徹底退稅,國家宏觀調控意圖將得不到體現,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最后,目前國際上并不是所有國家都實行徹底退稅,但對進口貨物都普遍征稅,如果我國實行徹底退稅將存在把我國應得的部分財政收入轉移到其他國家政府的可能。
[1]劉溶滄,馬王君.稅收中性:一個理論經濟學的分析[J].涉外稅務,1999(1).
[2]李輝,周玉棟.特殊性稅務處理與稅收中性原則——論我國企業(yè)重組稅制股權支付的問題與出路[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04).
[3]常士臣.稅收的階級性及中性原則[N].黑龍江經濟報,2014(4).
[4]李勇.對稅收相對中性原則的進一步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2(1).
[5]田寧.稅收中性原則在我國稅法中的實踐[D].西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