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范學院商學院 夏瑞
中日經貿關系是中日關系的組成部分,其發展受到中日政策、中日外交環境、中日人民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日經貿關系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出現了長足的發展,實現了互惠互利的發展,實現了雙贏的發展,符合兩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為中日雙方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中日經貿關系不斷發展,主要在三個方面有所體現:中日貿易、日本企業在華投資、日本政府對中國提供的日元貸款。自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日經貿額逐年增加,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項目的金額逐年增大,日本已連續10年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成為日本第二大貿易伙伴和重要的出口市場。中日經貿關系呈現良好發展趨勢,這一點中日政府與人民有目共睹。但是近年來,中日經貿關系的增速也有所減緩。近年來中日經貿關系出現以下特點。
據日方統計數據表明,中日雙邊貿易額1972年突破10億美元,1981年突破100億美元,1989年為146.63億美元,1990年為181.83億美元,1991年以來保持每年以20%以上增幅,1995年突破500億美元大關。但自1996年以來,中日雙邊貿易額增幅出現大幅度下降。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雙方貿易額都大幅減少,中日經貿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局面。進入21世紀以來,中日雙方的貿易額又呈現增長趨勢。2006年中日貿易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2010年以來中日兩國的貿易為3018.5億美元,增幅大致為30%,中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國。
過去中日之間的貿易主要是中國以原油、煤炭等資源和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換取日本的機械設備和金屬制品。近年來,中日雙方的貿易對象擴展到服裝產品、機電產品、辦公設備、家用電器、通訊設備、半導體電子元件等產品。中國對日出口的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降低,紡織、機電、光學設備等工業制成品比重提高。機電、音像設備及電子元件的出口比重由1992年的4.36%提高到2006年的33.7%,機電產品成為中國對日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礦產品對日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中國主要從日本進口具有高附加值的工業制成品,機電、音像等設備及其零部件的比重超過了50%。
日本通過對華投資將生產基地越來越多地轉移到中國,這些投資帶來了生產資料和中間產品的出口,且這些投資主要以制造業為中心,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生產的產品又大多返銷給日本或出口給第三國。短期來看,日本對華投資的制成品產業具有替代效應,但長期來看,日本對華投資促進了中日之間的貿易。
中日經貿關系的發展能夠相互促進,互惠互利。中日貿易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日之間能夠形成貿易、投資相互促進的主體。中日貿易在產業結構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其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中國的產業格局中,勞動力相對低廉豐富,具有很大的銷售市場。中日之間的產業互補性能夠為雙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中日之間相對的貿易地位也會不斷提升。中日貿易商品結構具有互補性,中國向日本出口的產品主要是紡織品、礦產品、農產品等輕工業產品和一般的耐用消費品。日本則主要向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總之,中日兩國經濟具有很強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促進關系,必然需要相互合作。
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發展趨勢中,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合作、相互促進關系越來越密切,各國之間的貿易關系都充分體現了互利雙贏的特點。中日經貿合作對雙方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中國對日出口和產品進口推動了中日貿易的擴展,也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中日貿易業同樣推動了日本經濟復蘇的進程。中國的基礎建設對鋼鐵、建筑材料等原料的需求,推動了日本制造業的發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不斷增加,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資金支持,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產品質量的提高和管理方面的進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吸收了日本國內的過剩資金,也充分延長了日本技術的生命周期,為日本先進技術的輸出提供了豐厚的回報,推動了日本的產業結構升級。中日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不能被輕易隔斷。
近些年來,中日經貿關系總體發展較為順利,經濟摩擦較小,經貿關系穩步前進。不過在兩國的經貿關系中尚存在著諸多影響和制約經貿發展的不利因素。只有克服這些不利因素,才能使中日經貿關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盡管日本當前在中國投資了大量企業,當中不乏高新技術企業的存在,不過總體來看其高新技術移轉程度相對較低。在中國的所有外資企業中,日資企業在零部件本地化、技術管理人才方面的投資程度整體上都低于其它發達國家的在華投資企業。同時,日本在我國投資的企業當中,大多數主要是從事加工貿易經營,從事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企業很少,這或多或少影響到中日兩國經貿合作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兩國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
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日本對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近些年來,日資企業對我國企業仿制、冒充的意見逐漸增多。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對其8000多家企業開展的調查表示,大概有34%的日本企業產品被中國企業仿冒,其中以摩托車及其零部件和家電產品居多。“知識產權立國”是日本政府的國策,內容主要就是指日本應以輸出智力和知識為主,生產并提供附有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信息。中日經貿關系在這種背景條件下,兩國經貿的知識產權糾紛顯得較為突出。盡管我國政府當前對知識產權問題的保護不斷加深,但在狹隘的地方利益觀念的指導下,有些地方政府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打擊較弱,從而導致了日資企業對這一方面意見頗多。
兩國民間情緒對立也對中日經貿關系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自2001年小泉政府組閣以來,日本政府不斷制造事端阻礙中日兩國關系發展。比如:小泉首相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政府對其侵略罪行的歷史教科書進行篡改;對臺灣問題上過于積極,對我國釣魚島主權進行侵犯,對中日兩國在東海的爭議海域進行海底資源勘查等等。因為日本政府頻頻挑起事端,使得中日兩國關系一度墮入政治冰期。我國民眾的抵日情緒可以理解,不過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通過抵制日貨的方法造成日企和日本經濟的損失顯得稍欠妥當。我國民眾在對待日本問題上尚需更加理智,但日本政府也需改變其頻頻挑起中日兩國爭端的行為。
中日經貿關系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國際貿易的大環境之下,中日經貿關系能夠相互合作,相互促進。中日雙方的經貿合作關系具有很大的發展潛能,也符合雙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但是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政治政策分歧、日本的限制性政策也阻礙了雙方經濟的發展和貿易的合作。中日雙方應當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加強合作,協調矛盾,促進發展。
[1]徐修德,李琛.中日經貿合作的依存互補性與敏感性[J].日本問題研究,2014,1(5).
[2]江瑞平,于瀟瀟.恢復邦交后的中日經濟關系:發展、轉型與前景[J].日本學刊,2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