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財經學院 劉延秀
1.1.1 地方稅收整體增長的情況
從1994年到2012年期間,山東省地方稅收收入從1994年的126.46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050.20億元,稅收的上升趨勢整體表現出階梯狀的快速增長的趨勢。尤其是2001年,山東省地方稅收呈現快速增長,這是由于2001年全國實施新的稅收征收管理辦法。新征管法要求地方稅務機關加大力度追繳欠稅,促使地方稅收收入明顯增加。總的來看,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山東省的稅收收入逐年增加,稅收的總量增長幅度也比較大。
1.1.2 由分稅種來看稅收收入的增長
從流轉稅、所得稅、行為稅和其他稅種角度看,流轉稅約占51.49%,所得稅約占17.92%,其他稅種約占30.59%。更具體的說,通過山東省2007到2012年地方稅收收入中各稅種的構成比重來看,山東省地方稅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和印花稅這七大稅種,這七大稅種六年來的平均比重依次是27.89%、18.45%、14.40%、6.62%、3.78%、3.17%、1.49%,來源于七大稅種的稅收高達75.8%。
1.2.1 經濟的總量在1994~2012年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
從1994年到2012年期間,沒有剔除價格的因素,山東省GDP從1994年的3844.5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13.24億元,明顯增加了13倍之多,年均增加幅度達到16.70%,遠高于全國15.41%的年均增長水平。當然,除了1998~1999年,山東省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相對緩慢,其他年份山東省跟隨全國經濟的宏觀走向,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
1.2.2 產業結構的變化
山東省的產業結構表現為“二三一”形態,符合庫茲涅茨的標準。這種產業結構:隨著人均GDP水平的逐漸上升,工業和服務業占市場的份額會明顯增加,然而,農業占市場的份額會逐步減少。
稅收彈性是指一個經濟單位的變化引起多少個稅收單位的變化,在通常條件下,稅收彈性的波動范圍是0.8到1.2。山東省地方稅收收入的彈性逐年增加,從2008年的0.86增加到2012年的1.68,平均彈性為1.35,從而使宏觀稅收負擔也在穩步上升。
依據稅種的劃分,流轉稅和所得稅都屬于共享稅,同時這兩種稅收收入成為地方稅收收入的主體。尤其是占流轉稅主體的營業稅也具有一定共享稅的性質,使營業稅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地位也不能充分肯定。但也應該看到,營業稅是當前地方稅收收入的主要稅種,它增加趨勢緩慢一定會影響地方財政實力的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的發揮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加快營業稅改革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資源稅的改革比較滯后,現在實行的資源稅依照從量定額的計征方式并且單位稅額較低,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級差調節的作用。目前稅收體制中,確實屬于地方稅收收入的是一些小的稅種。這些小稅種占稅收收入較小比重,它們具有征管難度大、稅源分散、征收成本高、收入不穩定等特征,這些特征使地方稅的聚財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也不能給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的功能。
因為山東省的稅收大部分來自于第二、第三產業,所以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構成的比例中較少。并且從所有制結構變化產生的后果看,2003~2012年山東省的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越來越小,然而涉外經濟、個體私營經濟和股份制經濟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越來越大,這種此消彼長的發展趨向反映在稅收上的發展變化比較顯著。這10年來涉外經濟、私營個體經濟、股份制經濟的稅收明顯迅速上升,成為推動江蘇稅收增長的三駕馬車。這10年來,山東省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構成比例由2003年的12.26:53.69:34.05變成為2012年的8.56:51.46:39.98,而第一產業比例明顯下降3.7個百分點。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在稅收征收管理機制的改革上進行著不懈努力。我國在稅收征管方面建立了一套全方位并且高效的運行機制:比方說各地稅務部門對征管的重點領域和方向進行持之不懈的努力、探索。
稅制結構從以前的流轉稅為主轉變為以超額累進的所得稅為主,這樣可以從制度上保證稅收收入。目前,我國的地方稅體系結構不完善,不僅僅影響地方稅基的穩定性,也影響了地方稅收收入與經濟的協調穩步增長,所以地方稅收部門需要努力地對地方稅進行改革。
地方政府先把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好,同時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由于國家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和稅制結構的調整,不同的產業結構對稅收的貢獻率是不一樣的,增加一樣的GDP,第二產業提供的稅收要比第三產業提供的稅收要高很多,當然,第一產業的稅收貢獻率是這三大產業中最低的。綜合上面的結果,要把充分發揮生產要素的功能,盡最大可能地使效率高的產業替代效率低的產業,這樣也使經濟的發展方式得到轉變。因此,地方政府要調整好產業結構,讓產業結構更好地促進稅收與經濟的快速發展。
山東省東北部是一些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稅收收入也比較高;而山東省的西南內陸地理位置沒有什么優勢,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稅收收入增加也相對緩慢。綜合上面的因素,山東省應該加強地區間稅收收入與經濟發展的均衡。政府對相對落后的地區多一些扶持,同時要讓相對發達的地區帶領落后地區更快地發展,這樣才有利于區域的協調共同持續發展。
首先,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不僅要納稅人努力學習稅法知識,同時要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其次,稅務機關多組織一些宣傳活動,同時,稅務機關要依法執法,努力貫徹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最后要完善稅務機關的計算機網絡工程建設,全方位進行監督,減少稅源的流失。通過研究不同的稅種與各自經濟指標的內在相關程度,研究其內在規律,建立相應的計量經濟模型。通過模型來監控宏觀經濟發展的趨勢。通過模型進行科學的預測,完善預警機制,使稅收與經濟協調發展。
政府機構對市場的干預要采取間接方式,使市場作為市場主體作用的功能盡可能地發揮,同時樹立市場經濟的思維。政府本身就是一個公共政府,為社會、為人民服務。政府應盡可能地少干預市場,減少“擠出效應”,減少政府的自身生產建設行為,努力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
[1]毛翠英,楊撫生.對我國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4(3).
[2]劉建民,宋建軍.稅收增長和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仁[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6).
[3]呂冰洋,樊勇.分稅制改革以來稅收征管效率的進步和省際差別[J].世界經濟,2006(3).
[4]高培勇.當前若干重大稅收問題的分析[J].稅務研究,2008(11).
[5]李建英,陳平.我國稅收超經濟增長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財政金融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