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劉二妹
2009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正式啟動,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的縣(市、區)試點新的農民社會養老計劃,爭取在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在之前新農合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成功推廣基礎上,新農保的推進速度遠比預計快,目前,新農保已基本實現了全面覆蓋。但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推進中也逐漸暴露了一些問題。
政府方面:首先,宣傳力度不夠。部分地區農民參保不積極,和當地政府宣傳流于表面、辦理手續繁瑣、經辦人員服務態度差有直接關系。其次,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地方政府投入差異大。各地方政府間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絕對投入十分不均衡。根據計算得到估算出的地方財政補貼額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再次,新農保制度設計上存在問題,參保激勵作用不明顯。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偏低,個人賬戶養老金投資方式單一,以銀行存款為主,在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的背景下,不要說做到基金增值,連保值都有一定問題。
農民方面:首先,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繳費能力弱。大部分農民選擇了最低的100元檔次繳費。其次,農民參保和繳費意愿低。農民持續參保的動力明顯不足,特別青壯年農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未來養老金領取承諾缺乏信心。
其中,農民增收穩收是困擾著整個農村改革、決定農村改革成敗最基本的問題,體現在新農保的推進方面就是農民收入問題直接制約了農民繳費的能力和參保積極性。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是全國首批、安徽省12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之一。目前,肥東縣已經實現了基本實現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全面覆蓋。本文通過對肥東縣新農保推進的實地調查,重點分析了收入制約因素,提出對推動新農保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2012年調查小組在肥東縣店埠鎮、撮鎮鎮、橋頭集鎮、石塘鎮和楊店鄉的不同村民組發放了500份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97份。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18歲及以上村民。調查方法以抽樣調查為主,結合實地進行實證研究。本研究在進行標準化問卷調查的同時,也輔以個案訪談。訪談對象既包括村民,也包括涉及農村養老保險的部分鄉鎮基層干部。
2.1.1 調查對象的基本屬性
其包括性別、年齡、子女、文化程度。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有效問卷共497份,其中男性占70.8%,女性占29.2%。參加問卷調查的年齡結構:60歲以上老人占14.9%;46~60歲年齡組的最多,占49.1%;31~45歲年齡組占38.2%;而30歲以下占3.8%。沒有子女的占3.0%,一個子女的占38.2%,二個子女的占45.2%,三個子女的占7.2%,四個子女及以上的占6.2%。被調查總人數的文化程度結構:小學占26.8%,初中占63.8%,高中及以上(含大中專和高職)占9.4%。
2.1.2 農民仍然認為最可靠的養老方式是依靠家庭
在調查中發現,農民認為最可靠的養老方式排第一位的還是依靠家庭,其次才是依靠養老保險。雖然所有的調查對象都參加了新農保,但一半以上的人仍然認為家庭養老是最可靠的養老方式,這說明家庭養老觀念在農民心中依然根深蒂固,農民存在對年老沒有充分生活保障的擔憂。僅有1.4%的人選擇了依靠村里照顧,這側面反映了傳統集體保障的功能逐漸衰退,農民本身也是對其信心不足。
2.1.3 收入問題是困擾農村居民養老問題的主要因素
調查中,72%的人對養老最擔憂的是沒有穩定收入或收入低,收入成為困擾農民養老的主要問題。肥東縣農民平均收入水平在全省位于較高的水平,2011年肥東縣農民平均收入達8151元,比同期安徽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32元高出30%,收入低排在農民養老擔憂的第三位。困擾該地區農民養老最主要的問題是收入不穩定,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大大影響了農民的當前消費和投資決策,其中也包括對養老保險的投入。
2.1.4 參保人員繳費檔次偏低
肥東縣《試點實施辦法》規定繳費標準目前暫定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個檔次。雖然全部調查對象都參加了新農保,但根據對村民保險金繳費額的調查結果顯示,10個繳費檔次其中有95%的村民選擇了500元以下檔次,其中100元最低檔次最受青睞。這說明雖然農民對于養老保險有需求,但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養老保險的繳費能力弱。這也導致未來領取養老金的水平較低,難以起到預期的保障作用。
農民選擇低檔次繳費還有其他原因。一是目前的繳費激勵措施對農民誘導力不足。肥東縣增設600到1000元的標準共10個檔次供農民選擇,雖然鼓勵多繳費,規定以100元為基礎繳費,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60元,繳費滿15年的,每多交一年的加1%的基礎養老金,最高不超過10%,但這一鼓勵手段對農民當下來說缺乏吸引力。在調查中,幾乎每一位調查對象都希望能夠提高養老金發放標準。二是農民對政策的持續性信心不足,出于小心謹慎花錢的小農心理,大部分農民選擇了低檔次參保。
2.2.1 參保人員月平均收入構成和對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態度的影響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月平均收入500元以下占了一半以上,其中月收入200元以下的占10.9%,200~500元的最多,占42.2%;而500~1000元的占25.8%;1000~1500元的占8.6%;1500元以上的占14.5%。參與調查的參保人員中,認為繳費標準完全不合理的占3.8%,認為繳費標準符合收入水平且選擇層次合理的占10.9%,不符合收入水平但選擇層次合理的占61%,認為符合收入水平但選擇層次不合理占24.3%,認為繳費標準不符合收入水平的占大多數。
進一步通過不同月平均收入水平下參保人員對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態度的比例分析發現,不同收入水平下認為不符合收入水平的人群均占了最大的比例,可見目前對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的不滿意集中在不符合收入水平問題上。收入水平200元以下低收入者認為繳費標準完全不合理的比例最高,而收入較高的人群認為繳費標準合理的比例更高。另外,收入水平最高的1500元以上群體有相當大的比例認為選擇層次不合理,認為應該采用更高的繳費檔次和增加靈活性。
2.2.2 參保農民的收入來源結構和對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態度的影響分析
農民主要收入來源中:外出打工最多,占45.3%;其次為其他,占29.5%;當地打工排在第三,占11.7%;純農業收入僅占10.9%,排在第四;創業排在最后,占2.6%。這反映了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民已經離開土地,農業收入已不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外地打工或本地打工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農民工工作一般不穩定,臨時性工種居多。經過訪談得知,其他收入來源包括部分農民在城市化擴容過程中依靠出租房屋租金收入,還有一部分將自己劃在其他類是因為其有正式的工作,如在當地政府部門等。
通過不同收入來源的參保人員對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態度的比例分析,發現不同收入來源的參保人員對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的態度有較大差異。其中占人數最多的外出打工者認為,養老繳費標準完全合理的人比例最少,而認為不符合收入水平的比例最高,外地打工者收入一般較低且不穩,對當前養老保險繳費標準態度最消極;而自主創業者對繳費標準態度評價最高。純農業收入者、當地打工者和其他收入來源者居中:當地打工者在本土打工,一般較外地打工者收入穩定又比純農業收入者收入高,對繳費態度較積極,認為符合收入水平或選擇層次合理的人數也比較平均;純農業收入者則相對評價較低,認為不符合收入水平的人群比認為選擇層次不合理的多;其他收入來源者同樣認為不符合收入水平者居多,但和純農業收入者相比,認為養老標準不合理的人很少,認為完全合理的更多。
通過實證分析可知,農民的收入情況制約了農民的繳費能力和投保積極性,收入水平越高越穩定,農民的繳費能力和投保積極性越高。推動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于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和穩定農民收入。
要積極探索提高農民收人的途徑,包括提高農業部門利潤率、發展多種產業、增加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力度等,提高農民繳費能力,從而實現新農保制度可持續運行。
農業生產面臨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雙重風險,收益不確定性高;農民外出打工也多為臨時工種,同樣收入不穩。農民收入不穩不僅使繳費能力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使得農民因未來預期收入不確定而不敢選擇較高的繳費檔次。在調查中發現當地農民對于養老最擔憂的就是收入不穩問題,所以在提高農民收入基礎上,還應積極探索穩定農民收入的措施,穩定農產品價格,積極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農村合作組織和基金以及專業化農業工人群體,同時做好農民工的就業保障工作,并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相應的優惠和扶持保障。
[1] 李香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分析及對策建議——基于北京市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2012(3).
[2] 魯歡.新農保最低繳費檔次“受寵”原因及對策分析——基于對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400戶農戶調查的研究[J].社會保障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