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安消防總隊 葉海
從組織結構性質來看,事業單位在我國各社會階層中居于特殊地位,它由政府直接進行財務撥款及管理,為國家的科教文衛各項事業的發展服務。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日漸深入,人力資源的管理依然是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主題,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機構成部分,績效評價在事業單位的管理創新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市場大環境的變化和發展,事業單位對績效評價的關注度與日俱增,通過對其內涵的深刻重視,持續調整績效考核的具體范圍,有助于提升組織及員工的工作效率,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促進績效綜合管理目標的實現。所以說,構建和完善績效評價體系是事業單位改革和發展的大勢所趨。本文通過分析事業單位構建績效評價體系的必要性,系統闡明該體系的構建方法。
一般情況下,事業單位給全社會所供應的服務具有鮮明的壟斷性,公眾不能選擇。作為一類信息活動,績效評價的特征之一便是將評估的各項流程透明、精確地向社會公開,將事業單位在各種領域的表現情形一五一十地公之于眾,無形之中為公眾參與事業單位工作的監督創造了便利條件;另外,績效評價絕非展現成就的一面,同時將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和漏洞向公眾展示,這未必會損害事業單位的名譽,相反,經由問題及缺陷的展示,讓公眾知曉事業單位為提升績效所付出的實際行動,能增強公眾對事業單位工作的信心。
通過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可有效節約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近些年來,伴隨群眾參與社會事務熱情度的增強,不少地區陸續嘗試民主評議事業單位的系列活動,評議結果的適度公開,為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創設了和諧、寬松的社會環境。從這個視角上看,推行績效評價能極大地加快節儉型政府的建設,配合當前政府“反四風”活動的有力開展,為促進政府職能的平穩、順利轉變,科學劃分政府職責范圍夯實了牢固的基礎,更能凸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職能。
眾所周知,我國科教文衛各領域事業單位的從業人員規模異常龐大,相對于政府來講,怎樣發揮事業單位的各項管理職能顯得極為迫切。隨著行政體制的變革,事業單位在服務方式、開支方法及經費來源途徑等方面已逐步變化,政府引領其依托企業化運營活動增創效益,這樣一來,用于事業單位的財政款項會顯著減少,為國家創稅會增加。然而,就當前來看,事業單位所需經費仍集中來源于財政劃撥,財政劃撥所帶來的實際效果及其所創造效益的估量均有賴于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事業單位的績效主要從管控效益、對社會的貢獻度以及運營業績等方面加以評價,下文對此著重論述。
現今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通常分成三個層次,分別是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以及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可設置成服務績效、社會績效和經濟績效,該指標又能分解成另外的指標,進而形成金字塔式的績效評價體系。
事業單位的服務績效重點集中于服務效益及服務質量問題,所以,針對服務績效的考核,需從職工實際的服務效果以及職業道德等層面展開。
社會績效的評價集中表現在事業單位所供應的各種公共服務、產品及其所帶來的信譽度及認同度上,可通過社會貢獻指標及信譽指標完成評價,其中,社會貢獻指標需借助于社會貢獻率及資本累積率來評價,信譽指標則可借由市場信譽及公眾知名度來評價。
經濟績效又可分解為研發創新能力、內部運營程序以及財務指標等二級指標,以此提高績效的管理水平。
第一,對于研發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有:培訓人才的成本,這需依靠年度事業單位的培訓時間及培訓所需經費完成衡量;創新成果,依靠事業單位的創新數量完成衡量;人才引進的具體投入,用每年事業單位引入人才的文憑及數量來衡量。
第二,內部運營程序的評價指標有:運營總成本,通過事業單位的總開支金額來衡量;程序效率,運用每個程序所耗費時長來衡量;制度及組織革新,依靠事業單位制度及組織革新的數量及速率衡量。
第三,財務指標主要通過償還債務的能力、事業開支的狀況和資產利用情形來體現。其中,償還債務能力的評價指標主要是:資金流入流出比率=資金流入/資金流出,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資產負債率=負債的總金額/資產總金額。事業開支狀況的評價指標是:公用開支比率=公用開支/事業單位總開支,員工開支比率=事業單位總開支/員工數量。資產利用情形的評價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創收的收入/所有方權益總金額,費用自給率=創收的收入/事業單位的總收入,資產利用率=在利用資產總金額/資產的總金額,資產周轉率=事業單位的總收入/資產的總金額。
績效評價體系的成功構建,首先,要堅持把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進行有機結合的原則。相較于通常意義上的商業性質的企業,事業單位的根本目的絕非實現市場利潤的最大化,事業單位獲得經濟效益是為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效益,基于此,需將兩者合理結合。其次,堅持遞延指標同當前指標相統一的原則,因事業單位所供應的服務或產品往往有特定的滯后性,比如對衛生免疫系統的探究等,所以,績效評價的指標不但包括當下會計年度的指標,還需顧及到將來會計年度的影響力度。最后,堅持定量指標同定性指標相結合,影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的要素未必依靠定量指標衡量,所以必須增加固定的定性指標,以便于補充定量指標的匱乏,力求整個評標指標更具系統性和指導性。
“預算偏離狀況”指標的設定對于事業單位強化預算控制意義重大,通過把預算編制的精確性和合理性統一納入績效評價體系中,也就是說,將預算同現實狀況比較,若偏差的程度在合理范圍內,這個指標便會得滿分,否則就應扣分。事業單位通過對往來款項進行科學管理,可大幅度提升資金的周轉效率。凡是事業單位的往來款項在一年之內的,這個指標便能得到滿分;如若存在一年到三年之間的應付應收款項,那么每10萬元中扣掉0.5分;假若存在超過三年的應付應收款項,則每10萬元扣掉1分。
第一,事業單位在運用平衡積分卡時需進一步確認基本的戰略目標,在明確價值取向及戰略目標的前提下設定績效評價指標,這樣便會得到關鍵性績效指標。
第二,需轉變事業單位決策員工的觀念,提升對平衡積分卡的認同度。
第三,通過出臺可靠的管理制度,促進組織部門及職能機構的重組,設立平衡積分卡的施行小組,妥善解決績效評價體系構建中的問題。
第四,依照指標的量化程度,明確不同指標的權重,并分類和篩選指標額,減少對無效指標的設定,切實避免指標的重復。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的績效評價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繁雜的任務,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單位勢必更加關注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完善。
[1] 范麗.事業單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企業研究,2011(06).
[2] 曾韶華,林琳.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技術經濟,2008(05).
[3] 肖仙愛.論改制事業單位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當代經濟,2009(22).
[4] 焦明清,胡玲.事業單位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當代經濟,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