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陳宏亮
(江蘇省徐州市徐醫附院骨科)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涵蓋了文學、藝術、哲學和歷史以及心理學等領域,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其主要的功能是“教化”,希望通過傳授人文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性格、氣質、胸襟等方面產生影響,并且能夠激發人的潛在的創造能力。值得提點的一點是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習人文知識,而是人文學科中內含的價值。
除了入黨積極分子外,很大一部分的學生認為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沒有必要。為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平時不看報紙,不閱讀新聞,對當代的時事政治不關注,難以掌握時代發展的潮流。為此當代的大學生缺乏時代的氣息和潮流,本身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較低,功利性和自我主義十分的嚴重。
通過相關的調查表明,不少醫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對社會人文知識的了解程度很貧乏,其中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對道德觀念等一些更為深層次的問題和觀念十分的模糊,從而導致了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參與其中的能力不高。
當處于單一專業課程學習的背景下,有一部分的學生會滋生失落感,對自己內心想要追求的目標沒有規劃和輕重觀念,嚴重者甚至對未來產生了疑惑,精神生活十分的空虛無聊。在生活中盲目的追求享樂和刺激性的消遣活動,導致生活品味下降,對大學生的身心和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我國古代,對人的培養就已經受到很多的關注,國家注重對人民的培養。到了近代科學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傳統的人文教育逐漸的被技術教育所取代。專業技術教育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只注重專業技術教育的弊端越來越嚴重,嚴重忽略了人文教育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無疑造成了一種精神層面的退化。教育的發展應該是人文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加強人文教育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隨著人口的增加,環境污染的程度會加大,生態平衡問題會更加的嚴重,這些因素都會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傳統的醫學科學知識和理論已經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為此衍生出了社會醫學、醫學人口學和醫學史等一些人文學科。為此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發展和社會發展相互融合的必然結果。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培養面臨21世紀所需的高等醫學人才的計劃有了更高的目標。醫生不僅僅要能夠治療疾病和關心病人,而且要具備社會責任感,能夠為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貢獻。與此同時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也是很重要的。
高等醫學院校可以通過醫學專業這個平臺,采用合并、合作或者是其他合適的方式,轉變單科性的醫學院校為綜合性或者是多科性的學校。不在是單一的生物學醫學,而是綜合性質的心理學和社會醫學。使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的影響,推動醫學的社會化和現代化。
構建多層次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層面,著重于對全校學生進行大面積的人文知識普及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穿插人文學科教育內容,在學科滲透中逐漸使學生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開設人文學科選修內容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層面,主要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系列模塊式選修課,并未對某一領域感興趣的或者是有特殊愛好的學生開設專門的輔修專業班等。這兩個層面的教育有助于實現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
為了營造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氛圍,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人文知識講座和讀書活動,更快地切入社會熱點問題,從而營造一種人文氣氛,對課堂知識形成一種補充和拓寬;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到基層,了解各種勞動和社會生活,從而培養醫學生的一種服務集體、服務社會和獻身祖國的情懷。
由分析當前的高校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得出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時代意義。醫學承載著引導大眾健康文化語言和引導醫務人員行為方式的重任,在醫學人文教育中應該著重培育一種新的醫學人文精神。通過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探究,相信在社會發展中會形成一種新的醫學人文精神,為大眾和社會做出貢獻。
[1]童靚瑛.論和諧社會發展觀視野下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7(5):56 -57.
[2]陳國湘.天津市醫學生人文素質先賺調查與思考[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16(5):67 -68.
[3]杜德嬌.醫學生依法行醫意識及其培養[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18(1):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