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之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三農”問題的破解也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環節。黨和國家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城鎮化和三農問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和新精神。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城鄉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等都經歷了深刻的變化,農業也從傳統農業不斷向現代農業進行轉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業和農村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農業發展必須轉變思路。在此背景下,以追求最佳效益——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優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的特色農業建設和在傳統特色地方農業基礎上,探索地方特色的內生發展模式均不失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有益探索。
在農業建設中,農產品創新發展問題不容忽視。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國作為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農業大國和出口大國,許多農產品仍屬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質量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國在農產品自身建設方面,可以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大規模地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品結構、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建立一個統一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信息平臺、整合農產品資源,以實現農產品生產的規模效益和品牌效益;農產品對外貿易方面,我國應該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努力讓已經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發揮作用,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繼續推進東亞經濟合作。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共同發展的關鍵時期。特色農業建設與農產品創新發展有利于補齊農業發展短板,建設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