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李保剛
“中原水城”——睢縣,地處豫東平原,隸屬于商丘市,轄8鎮12鄉,總面積926平方公里,人口86萬,耕地面積100.3萬畝。近年來,睢縣縣委、縣政府嚴格執行《睢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作用,切實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科學規劃,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嚴格控制用地指標。在每年例行的衛片執法檢查中,睢縣違法占地比例都控制在5%以內,在節約集約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13年12月被省國土資源廳評為2012年度節約集約模范縣。睢縣是商丘市唯一被表彰的縣。
一、科學編制規劃,優化空間布局。我縣強化規劃引導作用,科學編制《睢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優化新型社區、產業集聚區、中心城區的空間布局,引導工業向產業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村民住宅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產業集聚,壯大產業集群,加快轉型升級,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高效利用,進一步明確了節約集約用地方向,完善了相關規劃。截至目前,在新型社區方面,我縣把545個行政村規劃為57個新型農村社區、15個城鄉結合部社區。其中,57個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新增建設用地5393.02公頃,規劃拆舊復墾農村居民點6468.25公頃,可節余建設用地指標1075.23公頃。
二、嚴格準入標準,提高用地效率。合理確定用地規模,提高建設用地準入門檻。嚴格執行《禁止用地項目目錄》、《限制用地項目目錄》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小項目不單獨供地,進標準化廠房;大項目分期供地,實現節約集約。嚴格按照不低于216萬元/畝的投資強度供應項目用地,一般工業投資項目必須建多層廠房。通過對工業用地高層標準化廠房的普及,項目建設少占用近800畝的土地,既緩解了保障用地的壓力,又避免了新的閑置土地的產生。
三、建立預測制度,嚴把供地閘門。一是科學預測。按照項目建設對土地的需求,進行分期供地,核減供地,防止企業盲目擴大占地規模。二是綜合分析。對全縣土地市場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對投放市場的經營性用地實行計劃管理和指標控制,優先保障重點建設和民生項目,科學合理制訂年度供應計劃,確定年度供地總量,規范操作程序。通過建立健全用地預測制度,僅2012年我縣就節約了700余畝的建設用地,不僅實現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而且實現了土地收益最大化。
四、建立決策平臺,規范出讓管理。我縣成立了由主管縣長任組長,縣政府辦、發改、規劃、住建、財政、監察、環保、國土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睢縣城鎮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領導組”,建立集體決策平臺。根據擬出讓土地的位置、用途、面積、建筑規模、容積率等土地使用條件,綜合確定該宗地的供地方式、起始價、增價幅度和競買保證金數額,推進依法依規陽光運行,避免在出讓過程中出現“自由裁量”,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五、建立“網格”管理平臺,加強批后監管。一是成立平臺。我縣探索建立了商丘市首家國土資源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管理模式,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上下聯動”的國土資源執法監管新格局。二是建立機制。充分利用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監管平臺,健全建設用地跟蹤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動態巡查、跟蹤督察、群眾有獎舉報、違法案件督辦、部門聯動、責任追究等相關制度;按照“堵源頭、打重點、斷后路”的工作思路,前移監督關口、下移工作重心,切實做到動態巡查全覆蓋、無死角。三是加強監管。強化和落實二、三級網格的責任,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將出讓后的土地監管責任交給當地人民政府,定期對項目建設的進展情況和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等土地利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六、加大舊城改造力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把舊城改造與城市存量土地挖潛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盤活存量。截至目前,我縣已成功對睢州劇院、交通局、老睢中片區進行了改造,面積達到400畝。改造片區內建成了比較完善的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體系,城鎮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改善,歷史與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顯,人居環境與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七、清查閑置土地,提高利用效益。按照《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制訂閑置低效利用土地處置工作方案,開展了以閑置低效利用土地為重點的清查處置工作。通過對閑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查、認定、處置、整改,達到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實現閑置低效土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我縣通過政策激勵、資金扶持、示范帶動等措施,先后盤活閑置、低效土地1800余畝,整理復墾土地2000余畝,緩解了土地供需壓力。
八、落實嚴管機制,嚴格占補平衡。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實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控制總量、限制增量、盤活存量、提高質量;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規模,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的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用途不改變;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切實做到“先補后占”,確保耕地占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