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王文昭
近年來,陜西省各地結合實際節約集約用地,不斷探索出諸如“東樊模式”、“富平模式”、“閻良模式”、“西鄉模式”等發展新路徑,走出了一條保障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雙贏之路。
“現在4個村組的土地差不多都復墾完了。這邊的土地已經包出去30畝,那邊的60畝也包出去了,村民打算收拾好就栽葡萄苗哩!”陜西省高陵縣藥惠鄉東樊村村黨支部書記雷登第說。記者近日在這片土地上看到,大塊的土地已復墾,且被整理得平平展展。
作為陜西省最早啟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之一,高陵縣通過實施增減掛鉤,不僅節余出302畝建設用地指標,還將通過拍賣籌得的1.7億元收益用于東樊村新社區建設,老百姓不用掏錢就能住進新居。
東樊村的這一模式,是陜西省節約集約用地、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省各地通過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不拘一格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保障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雙贏之路。
平整的道路,新式太陽能路燈,村容村貌干凈整潔……東樊村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示范村。
2010年,高陵縣通過對東樊村等10個自然村拆舊集中安置,節約出659.4畝土地,其中,東樊村節地302畝。通過公開出讓302畝增減掛鉤指標,該村獲得1.96億元收益,每畝地高出該縣商用地價近40萬元。
同時,東樊村將其中1.7億元用于新農村社區建設,群眾不掏錢就住進了160平方米~234平方米不等的新居,整個過程堅持“政府創新不突破、參與不做主、實施不賺錢、引導不強迫”原則,充分發揮了群眾的主動性。此舉不僅盤活了農村土地資源,還創造性地對村莊進行了改造,被稱作“東樊模式”。
此外,高陵縣各地也都結合實際,以節約集約用地為前提,不斷探索創新,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富平縣結合“空心村”整治,按照“縮村瘦身、插空加密、遷村并點”的思路,探索出“政府主導、財政出資、鄉鎮拆遷、國土復墾、部門參與、村組配合、村民自建”的“富平模式”。閻良區關山鎮采取“聯動式作業、全域性考慮、一盤棋規劃、統籌式調配”的建設思路,創新鄉級財政管理,形成了增減掛鉤的“閻良模式”。西鄉縣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形成了增減掛鉤的“西鄉模式”。此外,西安市長安區、臨潼區、戶縣等地,在農民安置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域特色。
不少地方通過節約集約用地,獲得了統籌城鄉發展的資金支持。如,東樊村通過整理出的302畝增減掛鉤指標,獲取土地出讓收益1.7億元;閻良區關山鎮用500畝增減掛鉤指標,取得土地出讓收益5億元;長安區灤鎮用1002畝增減掛鉤指標,取得土地出讓收益14.89億元。經保守測算,陜西省已批復9.8萬畝增減掛鉤指標,預計可取得土地增值收益287億元。
土地資源,緊缺而寶貴;經濟發展,同樣重要而緊迫。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位于長安區城南的常寧新區,是長安乃至西安的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目前該地已引進四類18個體量大、業態新、后勁足的優質項目,其中,西北水電及新能源科技產業中心項目、中航工業“黑匣子”研發基地項目、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項目3個央企項目的落地,正是得益于長安區節約集約用地政策的實施。
項目落地之初并沒有用地指標,為此,長安區通過增減掛鉤政策節余出500多畝土地,為3個央企項目解決了482畝用地指標。如此一來,既沒有占用新增建設用地,又解決了央企落地的問題。預計2015年首批工程建成后,僅西北水電項目就可營收30.17億元。
除了長安,不少地市通過土地節約集約,也獲取了城鎮發展的契機。閻良區關山鎮經過調查研究論證,將500畝增減掛鉤指標有償出讓,獲得5億元總收益,成為重點示范鎮建設的強有力支撐。
臨潼國家旅游度假區項目通過拆除1625畝的舊村落,得到了1500畝周轉指標。與此同時,臨潼國家旅游度假區開始積極為搬遷群眾建設新型社區。此舉在壯大旅游產業規模的同時,也將當地村民納入其中,使他們在綠色產業中生活、就業、創業。據了解,該度假區有針對性地進行“把式計劃”、“陽光導游”、“大秦衛士”等技能培訓,提供園林綠化員、保安城管員、物業保潔員、工程維修員、服務員、駕駛員等“八大員”崗位,解決新居民的就業問題。目前該項目已投入2000萬元對征遷戶進行就業技能培訓和生活技能培訓,并已有1500人在度假區就業。
本欄目稿件摘自《中國國土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