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國興(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4)
太極拳是一項流派繁多、形態多樣、拳法技術風格不一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迄今為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這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太極拳各流派都擁有了各自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完整的技術體系,關于太極拳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
太極拳自創始起就在武術界引起了無休止的爭論。但無論是晚晴和民國時期流行一時的“張三豐創太極拳說”,還是上世紀30年代由唐豪提出的“陳王廷創太極拳說”等,都偏離太極拳技術演變的主線,忽視了社會發展對太極拳的重要影響,明顯不夠客觀。其實,要想梳理太極拳發展的歷史脈絡,必須以其技術演變為主線,進而推測確定其歷史起源。
晚晴至民國初期,太極拳在技術上初步走向成熟。與此同時,其起源被抹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道士提出的“張三豐創太極拳說”迎合了特殊時期大眾的好奇心和一些拳家的虛榮心,迅速流傳開來。1932年,唐豪經過20多年的研究正式提出“陳王廷創太極拳說”。其中,他重點闡述了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拳經三十二勢”拳法對明清陳家溝和趙堡等地拳法及太極拳技術產生與發展的影響,確定了太極拳依據長拳、炮捶和十三勢這一技術演變的研究方向。
根據太極拳文獻整理研究發現,太極拳與長拳在技術上存在演變的過程。清代中后期至民國初期,中原地區長拳和炮捶的流傳是近代太極拳技術風格變化的誘因。而1934年陳子明提供給徐震的陳家溝《兩儀堂本》充分證明太極拳由長拳和炮捶衍生而來,其動作名稱、順序、圖式都與戚氏“拳經三十二勢長拳”存在關聯。文獻研究和實踐都表明,晚清成熟和發展的五大太極拳流派始終沒有完全脫離戚氏“三十二勢長拳”的技術體系,這一事實長期以來都被學界忽略了。基于上述背景,筆者認為太極拳源于長拳、傳于炮捶、成于十三勢。
從太極拳創立至今的數百年,我們見證了它的發展和壯大。那么新時期下,隨著人們對太極拳認知的深入和挖掘,太極拳該如何繼續發展呢?對此,筆者有以下建議:
太極拳的發展演變過程其實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從認知到本質理解的轉化過程。太極拳未來的發展不但要注重技術上的提升和推廣,更要注重對其文化內涵的塑造。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太極拳發展的根本源泉,要通過其文化理念來詮釋其技術方法。只有合理運用文化理念做引導,才能使其技術體系更加完善,也能使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國家地區舉辦的各種比賽能夠對太極拳起到一定的推廣宣傳作用,太極拳的發展離不開相關體育賽事的宣傳。把太極拳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與賽事結合,可以促使賽事制度的完善和武術文化的普及。賽事的推廣不光是一種技藝的展示,更是一種武術精神的展示,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如今,各個地區的體育賽事蓬勃發展,太極拳可以以此為契機,促進太極拳在世界上的傳播和推廣。
目前,我國太極拳產業項目的發展還比較滯后,在太極拳的服裝、器械、旅游、影視文化、食品保健等各項產業鏈上還有許多不足。太極拳的的產業化發展應與國家的有關政策相結合,使其能夠與社會供求發展保持一致。同時,還要利用市場兼容機制使太極拳各產業項目與市場同類產品對接。總之,太極拳的產業化發展是太極拳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太極拳要想快速推廣普及,必須要依靠學校、社區等人口密集區來進行宣傳。太極拳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可以與學校教育體制相融合,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發揮太極拳的技術優勢,使得其在學校的普及和管理更加標準化和充滿趣味性,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社區的普及應適應當地的文化特征和人文生活習慣,利用武術團體和民間文化團體,進行針對性的宣傳推廣。
太極拳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不僅是一種中華文化的傳播,更是一種東方人文精神的傳播,使得西方社會對于東方文化內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從太極拳技術演變歷史可以推斷其起源,新時期下,太極拳不僅要注重文化內涵、貼近群眾生活,還要大力舉辦相關體育賽事、不斷推進其市場化和國際化,走出國門,讓世界認識太極拳,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太極拳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1]魏真,范毓周.太極拳發源考論[J].體育文化導刊,2009,(07).
[2]孫洪霞.多媒體技術與長拳教學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2).
[3]李永彬.太極拳起源辨異[J].體育文化導刊,2009,(01).
[4]龍行年.武當武術研究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