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小崗村的實地調研"/>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肇旺
(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安徽鳳陽 233100)
農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不僅取決于土地給農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取決于農民對土地的感情,特別是農民的土地價值觀念影響了農民對土地的態度和土地的利用方式。行為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受到人的態度、價值觀念的制約,人們土地價值觀念影響人們對土地利用方式和對土地的處置態度,這是我們制定土地政策和實現土地管理科學化的深層理論依據[1]。因此,研究農村土地問題,不能忽略農民土地價值觀念的研究。筆者以小崗村為例,分析了農民對土地流轉的價值觀念,并提出了確保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1.1 調查目的 發現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存在的問題,探索不同地域之間的對于土地的不同態度,是傳統還是有所改變。通過調查了解農村村民對于土地的態度,找到更適合農村合理利用土地的發展道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讓農民發家致富,走向小康,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1.2 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的時間為2013年9~11月。調查對象為鳳陽縣小崗村和周邊村莊居民以及各小組成員家鄉所在地的村民。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法,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率為100%。
2.1 問卷調查結果
2.1.1 目前土地是否是農民最重要的生存保障。在200名被調查者中,共有186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占總調查人數的93%。其中,小學及初中以上文化有135人,占該調查人群的72.6%;高中文化35人,占該調查人群的18.8%;大專以上文化16人,占該調查人群的7% 。這表明農民的文化水平整體上偏低,對土地的依賴性較強。
2.1.2 如果在外面有相對穩定的工作是否還愿意經營農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果有相對穩定的工作,不愿意再經營農業的農民的占總數的83%,其中59.5%是小學及初中學歷的農民。
2.1.3 在農業現代化條件下,是否愿意成為承包大戶。筆者對農業現代化條件下,農民是否愿意成為承包大戶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統計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不管什么學歷,大部分農民都愿意成為農業現代化條件下的承包大戶。這說明農民對于農業規模化經營有較好的預期,對于農村土地流轉的價值觀念開始轉變。
2.2 農民對農村土地流轉價值觀念的轉變 綜上,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雖然絕大部分農民(93%)認為土地仍然是農民最重要的生存保障,但有83%的農民在有穩定選擇的情況下已不再愿意種地,不再認為種地是唯一的生存之路。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農民不愿意再經營土地,原因在于:種地投入的成本高、獲得的收入少,并且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相比較外出打工、做生意,種地無法滿足家庭的開支。小崗村現如今農民主要收入來源是土地租用或者買斷給企業、在企業上班、個體經營(如買土特產、開飯店、旅游)。隨著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等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了當地一部分農民的靠旅游服務業發家致富。而在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的條件下,經營土地已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勞動力,統計顯示,絕大多數農民的傳統農業觀點已向現代農業觀念轉變,對于農村土地流轉的接受程度已提高。

表1 不同學歷的農民對成為農業現代化條件下承包大戶的意愿調查結果
3.1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以確保農民對土地的權利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當中指出,要賦予農民更多的權利、創新化解社會矛盾的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透露出的改革新指向引發廣泛關注。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決定》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新賦予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等財產權利。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決定》的說明中指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主要是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改進社會的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體系機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增強社會活力,降低組織成立和運行的門檻,使社會變得更和諧。
3.2 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的實體法和程序法 要推進立法建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制定有關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包括土地流轉申報、審批、登記,流轉合同簽證、兌現,流轉合同糾紛調解與仲裁以及日常監管等一系列規章制度[2]。制定土地流轉合同書的規范格式,明確土地的農業用途、流轉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積、流轉的價格及支付方式、流轉年限和雙方責權利關系等,把農村土地流轉納入法制化軌道。積極培育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成立“土地托管中心”、“土地流轉中心”、“土地托管站”等機構,從事介紹流轉對象,幫助審查接包方資格,提供有關業務咨詢等,切實維護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經營者3方的合法權益。
3.3 完善土地流轉辦法,處理好村集體和承包戶的關系 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對深化農村改革和完善農村經濟體制提出了新的舉措和思路。同時特別強調要完善農村土地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的各項權利。穩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的基本問題是處理好村集體和承包農戶的關系。村集體是全體承包農戶共同利益的代表,它的職能是保證每個農民能平等地行使他們的承包權,并給農民提供其所需的各種服務,為農民爭取各種合法權益。但現在在某些農村地區出現了相反的傾向,不是去保護農民的承包權,而是以執行政策和發展集體經濟的名義削弱甚至收回農民的承包權,影響了農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利。進一步明確土地產權主體,應堅持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具體到每一個地區,就是要明確界定哪一級和哪些組織對哪些土地擁有所有權,并以土地所有權證書這一法律形式予以確定。
3.4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加快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建立適合現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使農民在基本生活、醫療、養老、社會救助[3]、子女教育、農民工權益和撫恤優待等方面得到保障,解除農戶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和心里障礙,從而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使農民放心、安心。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4],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緊緊圍繞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5]。
[1]曾暉,趙黎明.組織行為學發展的新領域——積極組織行為學[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2(3):84 -90.
[2]劉淑春.改革開放以來中園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與發展[J].經濟與管理,2008(10):24.
[3]張新民.構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立法思考[J].現代法學,2008(6):82-88.
[4]郝鐵川.論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依法治國[J].中國法學,2000(2):4-15.
[5]李德剛.科學認識黨性,增強黨性意識[J].天中學刊,2013(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