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飛,汪子倩
(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促進了老齡人口的比例。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類在健康和長壽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人口壽命大大延長,這也促進了人口老齡化持續且穩步的增長。
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人口基數很大,一定比例的增長會帶來很大絕對數量的增長。近些年來,社會醫療保健水平有很大提高,死亡率逐漸降低,老年人口增長迅猛,僅2009年全國老年人口凈增加725萬。據預測到2050年,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4億之多。
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并不是由“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增長率”的生育模式導致的,人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導致實際經濟的發展水平與老齡化速度不同步,未富先老。因此,短期內老齡化會給養老設施的建設和養老制度的完善帶來很大的壓力。
由于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同時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觀念的改變,家庭結構逐步發展為“421”型,即一對青年夫婦要贍養雙方父母和一個孩子。受到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住房條件的制約,這樣的家庭結構完全靠居家養老是很困難的,需要社區、政府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合作。
總的來看,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非常嚴峻,從現在開始的未來十幾年尤其困難,是一個需要由個人、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迎戰的現實課題。作為城市規劃工作者,更應該努力擔當起這份責任來,從規劃層面創造一個具有時代精神、滿足老年人各種需要的晚年生活環境。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步入老年后,生理機能逐漸衰退,社會關系逐漸減少,心里孤獨感逐漸加強。因此,老年群體作為一個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他們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不一樣,對城市公共設施也有著特殊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必要的社會養老設施,如老年人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等。
②系統的醫療服務設施。就醫保健是老年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但與之有關的老年專科醫院、醫療保健站卻沒有列入正式的城市規劃的建設規范中來,為老年人就醫保健帶來極大的不方便。
③適宜的購物、休閑和娛樂設施。老年人擁有較多的閑暇時光,可以用來購物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但專為他們服務的這些設施十分匱乏,多為住宅區附近自發組織的麻將室、棋牌室等,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在十項老年人最關心的設施中,公園和綠地排在第二位,因為這是他們晨練、日間活動的場所,也是他們享受戶外的新鮮空氣、陽光,進行鄰里交流的空間。但是,目前大多數居住區尤其是城市舊城的居民區,缺乏環境優美、面積足夠的室外活動空間,而城市中與老年人生活貼近的市民社區小型廣場、街心公園等真正以休閑活動為目的的空間很少,并且這些街頭空地通常缺乏必要的綠化和座椅等設施,無法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要求。所以,在城市中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城市干道的安全島上、立交橋的下面成為老年人休閑、交流的地方。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的衰退,對交通工具和設施有著特殊的要求,如地面防滑、階梯降低、無障礙的交通方式等。但在實際的城市規劃工作中,缺乏對整個城市系統的考慮,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即使在建筑設計中考慮到無障礙設計要求,也是簡單地認為就是增加殘疾人專用坡道而忽略了鋪裝地面、建筑出入口與過道、休息設施、標識物、綠化帶等所有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細節設計上。
目前,城市住宅的規劃和設計從選址到細部設計都很少關心老年人的實際需要。例如,老年人由于經濟和心理偏好方面的因素,喜好一室一廳或兩室一廳的比較緊湊的小套型住宅,但在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受到市場經濟的作用,開發商一般建設的都是大戶型和所謂的豪宅,這樣就造成適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較少,同時在室內細部設計上也極少考慮老年人需求。
人口年齡結構趨于老齡化,將影響我國的社會生產、消費與積累、住房制度、醫療保健、社會保險事業、社會福利制度等,尤其對我們的城市規劃工作有著較直接、深遠的影響,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4.1.1 住宅布局形式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家庭養老方式是我國的傳統養老方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家庭規模在逐年減少,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四二一”型家庭結構將顯著增多。據調查,我市小規模的核心家庭正以30%以上的速度不斷擴大規模。由此可見,原來的大戶型將不再適應新的形勢的需要。
另外,現在的居住區中都是各種年齡結構的家庭混雜在一起,對于那些遠離親人或無親人照顧的老人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理能力的下降,生活將會有越來越大的困難。
4.1.2 文化娛樂場所
老年人與中青年相比有著特殊的需求。當一個人步入老齡,退休在家之后,常常感到孤獨、寂寞乃至無所事事,很容易患上退休綜合癥。他們希望有更多的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因此,目前社會上興起銀色文化,如老年大學、老年書畫協會、老年氣功等,老人們也在注重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4.1.3 老年醫療保健設施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越來越大,老年病防治問題日益突出,而我國目前各大城市醫院中還沒有專門的老年門診,存在著看病難的問題。我國的養老院、老人康復中心等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井且收費也較昂貴,對于那些無親人照顧、經濟條件不好的老人更是很困難了。
4.1.4 活動場所
老年人的活動場所與小區的綠化用地緊密相聯,我國各城市規劃預留綠地,在實施中往往有被侵占的現象。在規劃圖上明確表示、而在現實中常被忽視的街頭綠地,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再次受沖擊,殊不知它已日益成為老年人和學齡前兒童的休憩活動場所。街頭綠地的用地在規劃和管理中遠沒有得到充分保證。
4.2.1 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
根據老年人生理特點,全面考慮專供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設施,并合理安排用地和布局。
①科學預測城市老年人日的數量和增長速度,合理確定老年公共設施的規模和指標,并將用地子以控制并提出建設時間計劃。
②合理確定老年設施的服務半徑,在老年人集中區域設立老年醫院、老年商場、老年公園等專供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設施用地。
③從整個城市考慮無障礙交通系統設計,保證不同區域范圍內的老年人能夠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便利出行。老年人是社會弱勢群體,在交通方而優先考慮他們的要求表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也是創造和諧社會的需要。
④在分區城市設計編制內容中,合理布置市民公共活動場所,尤其是游憩廣場、濱水岸線、公園綠地等公共活動空間。將綠地開敞公共空間與老年人休閑活動場所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同時把建設適宜老年人的公共體閑空間,寫進規范、條例與標準,在規劃實施的制度層面上對此予以保障,以適應我國城市老齡化加快的需要。
4.2.2 城市詳細規劃階段
4.2.2.1 居住用地規劃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狀況及自理能力將越來越差,對人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部分人的居住問題將是主要問題,應視不同情況而區別對待。
①建立老年公寓,滿足空巢家庭。過去我們的居住均以健全中年的人為標準而規劃設計的,沒有考慮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不同于健全人。所以說居住區中按一定時期人口比例安排住房是很必要的。對于那些有自理能力、遠離親人的老人住宅集中建立老年公寓。要求老年公寓不要離開一般居住區,而且交通安全、方便,規模不宜太大。布局時,建筑的朝向要好,可考慮適當加大間距,增加日照時間,層數宜采用1~3層低層建筑或電梯可達到的高層建筑,其它附屬設施齊全,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在小區內就能解決。
②設計多樣化的住宅類型。過去,幾世同堂的家庭較喜歡3、4室戶,而目前,家庭規模在逐漸減少,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將逐漸消失;同時,家庭養老方式又是主要方式。鑒于此改大戶型3、4室戶為小戶型“1室+2室”或“2室+2室”,這樣使老人與子女“分而不離”,達到了養老及改善居住條件的雙重目的。
③以上兩種措施均不適應無親人照顧而自理能力較差的老人。在國外,如瑞典對于這種情況的老人,視自理能力情況不同建立老人之家、老人院。對于自理能力較低、需要照顧的老人可到老人之家居住,對于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可到老人院,長期由人護理。
4.2.2.2 公共建筑應包括文化娛樂場所及醫療保健用地
①文化娛樂場所。老年人大都怕孤獨,喜歡過集體生活,需要一定的場所來進行感情交流。所以,無論是在新區建設還是舊區改造中,都應根據老齡人口的比例設置老人活動之家、老年人俱樂部、老年大學、老年綜合服務設施等,并能適應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生活能力的老人的不同需要。
②醫療保健。鑒于老年人體質弱,不便于到離家較遠的醫院看病的特點,在今后規劃工作中應注意增設方便的基層門診,使體質弱、病情不嚴重的老人就近看病,成立自上而下、由市一級醫院設在居住小區的方便門診的一條龍服務體系,并應設立老年病預防與咨詢中心、老年人康復中心等醫療保健設施,使老年人能夠老有所醫。
4.2.2.3 公共綠地用地
公共綠地與室外活動場地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應擴大綠地面積,改善環境。其次,充分利用宅前宅后的小片空地。在具體設計中,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特點,活動場地應離居室較近,并方便安全。同時,還應滿足動、靜的不同需求,即有敞廊、花架、亭子、樹蔭等形成的靜態空間,又有開敞的門球場地和老年交誼舞、練氣功、打太極拳的動態空間。這樣,可以滿足不同類型的老人的需要。
4.2.2.4 道路廣場用地
由于老齡人體質弱,反應遲緩,行動不便,某些方面接近殘疾人的狀況,因而居住區內的道路,尤其是老年人居住區內的道路應以方便、安全為主,道路要盡量減少高差,如有應設坡道能適應輪椅通過,考慮無障礙設計。小區內至少有一條道路滿足不同狀況的老人出行需要,用這條道路聯結居室、部分公共建筑、公共娛樂場所、室外活動場地,這樣以路為線、單體建筑為點聯成的網,為老年人提供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
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且發展的速度快、來勢猛。這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壓力也越來越大。我們一方面要研究解決龐大的老年群體的特殊需要問題,另一方面要研究解決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因而我們要足夠重視,努力創造一個適合老齡化發展的老年人居住環境。
[1]杜鵬.中國人口老齡化百年發展趨勢[J].人口研究,2005(6).
[2]韋亞平.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城市家庭結構轉變[J].城市規劃,2006(2).
[3]于學軍.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
[4]陳海.從城市建設角度淺談無障礙交通設計的要求[J].中國勘察設計,2009(9).
[5]北京市老齡辦.北京市200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R].2009.
[6]趙西君.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北京城市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2006(7).
[7]張純,曹廣忠.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的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J].城市發展研究,2007(14).
[8]李強,楊春志,厲過權,角知憲.日本對老齡社會所面臨的交通問題的研究及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1998(2).
[9]曲莉,馮貴申.試論人口老齡化對城市規劃的影響[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10]靳飛,薛巖.從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中養老模式的選擇談居住區規劃設計[J].安徽建筑,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