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建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它與人類適應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發展保持同步發展,聯系著人類和其所處的環境。從最初的依穴而居,到游牧民族的樹枝毛皮帳篷,再到石材建筑、木材建筑,直至現在的建筑材料異彩紛呈,建筑形式多種多樣,建筑高度越來越高,體量越來越龐大,聚落規模也越來越大。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占著地球上剩余數量不多的適于利用的土地。從僅僅滿足居住功能的原始的建筑,發展到今天的眼花繚亂的,追求建筑表象多于追求建筑功能的摩登建筑,一方面看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意識形態改變的必然結果,從反面來看則是人類社會浮躁之風日盛的直接的表現。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和個人主義的逐漸膨脹,建筑已從簡單的滿足人類居住的功能演化成個人財富的表現、官員宣揚政績的工具乃至建筑師獲取名譽的手段……在當今的這個世界,人類更多只注重表面的世界觀,在這樣一個世界觀的主導下,形態主義建筑和有獨特外形的雕塑般建筑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產物。
從前,天地之間,弱小、無依無靠的人類個體只有借助于建筑這個媒介才能躲避自然界的惡劣天氣,而且又能很好的同大自然親密聯系,建筑成了居無定所,到處漂泊游蕩的人們夢寐以求的安身之處,借助于人類的這個渴望和需求,西方經濟學家和政治家積極鼓動推動了房地產業的繁榮發展,推動20世紀經濟發展的,正是人們對房子的渴望。普通的居民越來越成為房子的奴隸,為了房子而拼搏成了居民不辭辛苦工作的重大動力。背負沉重的房貸的人在人生之路上艱難的爬行,只盯著目標前行,而忽略了路兩邊的風景,生存的意義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追求身體感官的享樂名正言順地成了生活的本質,而隨之而來的就是道德的嚴重滑坡,正如越來越多的建筑給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了越來越重的污染,而對人類精神道德的污染更是令人為之擔憂的問題,遏制人類對建筑擁有的渴望,去繁就簡回歸到建筑本身,眾多的建筑專業人士已從榮譽帶來的眩暈中清醒,生態建筑、綠色建筑、自然建筑等各種各樣的新建筑競相提出。對于這些新型建筑來講,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節能環保,但是意愿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即使建筑無論是從建筑材料的選擇,建筑形態的確定以及建筑的運行都能保證是低能耗的,如果不改變社會的意識形態,建筑總歸還是會源源不斷的消耗自然能源并污染環境。正如一位建筑大師曾說過,如果一個人住在一幢400m2的建筑里,即使建筑是零消耗,這幢建筑也不能稱之為生態的建筑、綠色的建筑和自然的建筑,因為在建筑生產過程中,所有建筑素材都在以某種形式破壞著環境,破壞著珍貴的大自然。因此,只有改變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回歸到簡單的建筑,才能從最大的程度上和最廣泛的社會參與度上,減輕并減緩對環境的污染。簡單的建筑的含義包括:簡單的建筑功能——提供一個躲避風雨的室內環境;簡單的建筑表象和簡單的設計目的——不要給予建筑過多的象征性意義,更不要成為建筑師個人的優雅的嬉戲;簡單的建筑消費觀念——建筑不是個人財富、國家榮譽的載體。
建筑是一個生命體。建筑其實就是身體的延展。我們現在的建筑與人脫節了,它更多的成為一種為視覺的愉悅而存在的對象物……。通過自己觀察螞蟻筑巢,中國建筑師王昀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的建筑已經越來越和它本身沒有關系,而和知識有關了。通過對螞蟻筑巢這種本能性狀態的觀察,希望對建筑能有一種借鑒,讓人的思想回到原點,反思人本能性的表現,喚起人們對建筑最初的意愿,也希望建筑能有一個新的突發點。螞蟻筑巢這件事是和螞蟻的身體是有關系的……每—種動物,蓋自己的房子,都是按照自己的身體需要來蓋。但是現在的建筑,已經和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本身越來越遠了。(摘自王昀訪談集《空談空間》)
現代的生活觀念讓簡單的建筑功能無處容身。現代建筑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一個人類可以躲避自然界中不利條件的室內環境,而提供了除此之外的更多的其它功能,尤其是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精神功能。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民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對建筑的功能追求越來越多,而建筑技術的發展也逐步地實現了這些功能,但從哲學思想的觀點來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建筑技術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有利端也有弊端,在推動建筑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負面影響。正如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所說:科學進展是悲喜交加的福音,它在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打開了裝有災難和禍患的潘多拉魔盒;而老子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更是在幾百年前就明確了事物內部的固有矛盾和內在的變化,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會走向事物預期發展的相反方向。保持室內恒溫是目前大多數建筑需要滿足的一個功能,而先進的采暖措施和制冷措施,帶給我們舒適的同時,也耗費了越來越多的自然能源,資源耗竭是危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的問題,有數據顯示:建筑耗能一般占社會總能耗的30%,再加上建筑材料生產過程的消耗,在社會總能耗的比例則達到46%左右;除此之外,其更大的負面影響,就是惡性循環,過多地耗費自然能源造成能源短缺的同時,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污染,溫室效應、冰島效應……我們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差,使之我們越來越不能承受的嚴寒、炎熱以及其他的極端惡劣天氣,又迫使建筑師采取其他的更新更先進的技術措施來消除其不利影響……如此循環往復,直至無以應對,恐怕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崩潰瓦解的時候,可持續發展只是我們人類的南柯一夢,放棄征服自然的欲望,與自然和諧共處是長遠發展的唯一道路,而簡單的生活方式和簡單的建筑功能才能使我們向自然索取更少的需求。
簡單的建筑表象和簡單的建筑設計目的。20世紀,存在與表象分裂,圍繞表象的技術過度膨脹,膨脹的結果是,存在受到了極端地輕視。過度的追求建筑表現,本末倒置,把表觀作為建筑的重點,而忽視建筑功能,是目前建筑市場建筑外觀日趨復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給予建筑過多的承載意義;二是建筑師為了所謂的個人榮譽,片面追求獨特的建筑外觀造型,另外,是某些官員,為了所謂的政績,畸形地要求地標性的獨一無二的建筑,更多地追求標新立異和個性化,甚至是熱衷于崇尚外來的設計大師捉刀設計,意欲帶來先進的理念和文化。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中國,這幾個問題表現的更加突出,而且愈演愈烈。安徽省阜陽市模仿美國白宮造型的“阜陽白宮”、獲得吉尼斯最佳項目獎的外形為傳統的“福祿壽”三星彩塑的天子大酒店、世界最大的穹頂建筑故宮前的巨蛋---國家大劇院、北京央視新大樓——大褲衩、新廣州電視塔——小蠻腰、江蘇蘇州的東方之門——秋褲等等畸形建筑在中華大地上突兀聳立,這些所謂的標志性建筑無論是設計費用、建造費用還是運行費用都是天文數字。兩院院士、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種種“形象工程”、“標志性建筑”不斷出現,擺脫了實用、經濟、安全、美觀等基本原則,盲目地追求新奇;“這些建筑將成為時代的‘傷疤’,永遠記錄下我們的傷痛”。忽略建筑本身的價值,而一味重視建筑行為的價值,這個背后的思想邏輯就是重視建筑的經濟性、象征性,建筑已遠遠超越實用的需要,而是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乃至權利的象征,從奴隸時代的古埃及金字塔(埃及法老的陵墓)到古希臘的雅典衛城(紀念雅典人對波斯戰爭的勝利),再到古羅馬的圖拉真廣場(紀念圖拉真大帝遠征羅馬利亞獲勝),到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新建筑(追求建筑的美和藝術價值),建筑已經偏離了最初行走的軌跡,并且漸行漸遠……有機建筑的創始人萊特,一個十分崇拜道家天人合一學說的建筑大師就主張在藝術上消除無意義的東西,而使一切事物變得十分自然,返璞歸真。
賦予建筑的經濟刺激功能使得簡單的建筑消費觀念蕩然無存。建筑不是個人財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載體。應堅決杜絕過度裝修,過度鋪張浪費,過度地引導對房子的占有欲,政府部門更不應該以房地產開發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現代資本主義為了刺激經濟的發展,通過房地產讓每一個人瘋狂地追逐那盒子式的孤立建筑,因為建筑已成了資本流通的環節,而對資本的追逐造就了建筑和經濟的表面繁榮,但是這種繁榮是以泡沫化和資源消耗為代價的,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80年代的日本、東南亞的樓市泡沫結果使無數投資者轉瞬間一貧如洗,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低迷乃至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而現今的中國,正步其后塵,據資料統計,2013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熱度不減,70個大中城市房價全面上漲、價格高位運行。同期,全國國有土地出讓收入同比增長46.3%。這表明,賣地又成為當前支撐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過去14年來,全國賣地收入年均超過1萬億元。其中,2011年賣地收入占當年地方財政收入比重超過6成。有多少人在大力購買房子的同時,也在惴惴不安的擔心樓市泡沫的破裂……可喜的是,新一屆政府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正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出訪中亞四國期間表示:“如果我們繼續以往的發展方式,我們會有更高的增長率;但是,在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上,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寧可主動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長遠發展問題”。
總之,在經濟水平發展越來越高,錢包越來越鼓,但是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憂慮越來越重,幸福感越來越少,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所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享樂人生,而只是為了追求簡單的幸福,并祈求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借鑒陶淵明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住宅理想,我們現代人也可以有簡單的幸福,而簡單的幸福來自于簡單的幸福觀和人生觀,當然也來自于簡單的建筑。
所以,真正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設計師應該是簡單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的引領者,應該著力關注并推動建筑設計在工程技術和藝術審美兩方面的創新與實踐,在理性中尋找建筑設計的回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