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穩
(合肥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20世紀20年代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城市中放眼望去到處是廢墟,一切百廢待興。激蕩的社會思想引發了建筑思想的激蕩,歐洲社會中一批思想敏銳的年輕建筑師,開始對建筑進行新的思考,在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風格主義、構成主義等建筑思潮的影響下,他們開始思考建筑應當何去何從,并且開始真正提出解決當代建筑發展所涉及的許多根本性的問題:建筑如何同迅速發展的工業和科學技術相配合?在一片廢墟之上怎樣處理繼承與革新的問題?如何處理日益發展的社會生產生活中提出的更復雜的功能要求?……在這些實際問題面前,年輕的建筑師經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建筑改革主張,這就是20世紀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現代主義建筑。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在20世紀初較早的提出建筑要工業化,特別是在住宅建設方面,他提出:“在各種住宅中,重復使用相同的部件,就能大規模的生產,降低造價,提高出租率?!彼J為建筑設計的重點在于其功能因素和經濟因素,認為建筑應該是解決問題,不要做表面文章。在建筑教育方面,他采用了一種新的設計教學方法即一面學習理論知識,一面在車間學習手工藝。他提倡建筑是要發揮其結構本身的形式美,不要附加的外裝飾。其代表作包豪斯新校舍。
勒·柯布西耶(Le Corbrusier)在20世紀20年代發表了其著作《走向新建筑》,提倡用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來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并且把住房比作是居住的機器,在建筑形式方面贊美簡單的幾何形體;在建筑造型方面追求“機器美學”;設計方法上主張由內而外的,外部是內部的結果。具體到建筑設計方法上,他將自己的建筑理念歸納為“新建筑的五個特點”:①底層的獨立支柱,房屋的主要部分放在二層及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地騰空,留出獨立的支柱:②屋頂花園;③自由的平面;④橫向長窗;⑤自由的里面。其代表作薩伏伊別墅。
密斯·凡·德·羅(Mise van der Robe)認為建筑應該滿足時代的現實主義和功能主義的需要,在建筑方法上他主張建筑工業化,他說:“我們不考慮形式問題,只管建造問題,形式不是目的他只是結果?!痹诮ㄖδ軉栴}上,他主張功能服從空間;在建筑設計方法上他認為應該有邏輯性和條理性,即遵循結構-空間-形式的原則;1928年他提出了“上就是多”理論,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使產生諾大的、沒有屏障或屏障極少的可做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間,同時凈化建筑形式、精確施工,使之成為不附有任何多余東西的只是由直線、直角組成的規整、精確和純凈的鋼和玻璃方盒子這時期的代表作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
20世紀初賴特(Frank LIord,Wright)的建筑理念主要體現在其有機建筑理論,他明確反對并且建筑工業化,他認為建筑應該是由內而外的,建筑的目的是整體性,在這里整體屬于局部,局部屬于整體;有機建筑就是自然建筑,正如他所說的:“建筑應該是自然的,它應該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苯ㄖ菑淖匀画h境中生長出來的,建筑與環境和諧相處,特定的環境造就特定的建筑,而不能把它放在別的環境中去。其代表作流水別墅。
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其外部原因,在世界大戰后,各個國家都忙于生產建設,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亟待改善,社會需要大量的工業建筑和民用建筑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這時的建筑物被考慮的更多的是實用功能。在時間和物質資料都極度緊張的時代,在建筑中任何無使用功能的裝飾都可以算作是一種浪費,盡管它可以滿足人們的某些精神需要,在不能滿足人們基本生理需要的前提下,精神需要只能算作是一種空虛的奢侈,正如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的生理需要是人類一切需求的基礎。因此,在那個時期,解決基本的衣食住行是首要任務。為適應社會的需要,作為建筑師而言,應該以功能為主,創造高效的建筑空間。正如現代派建筑師所提倡:建筑應表里一致,在美學上反對外加裝飾,認為建筑形象應與適用、建造手段和建造過程一致;在形式上采用方便建造的直角相交、格子型柱網等;并且認為建筑空間是建筑的主角,建筑設計是空間的設計與表現,建筑的美在于空間的容量、體量在形體組合中的均衡、比例及表現。此外,還提出了所謂四向度的時間—空間構圖手法。以往的建造技術和方法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這時歐洲現代派建筑師提出建筑工業化,采用模數構件、工廠預制標準構件等以適應大規模的住宅建設。
建筑師的努力探索是其內部原因,作為一種建筑思潮的發起主體,現代派建筑師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了解社會的需要。每一個建筑師都會有各自的建筑觀。在歐洲這片建筑理論非常發達的大地上,孕育出的這一批有思想的建筑師,在西方古典建筑理論及文藝復興發展的影響下,他們都具有很高的建筑理論修養,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建筑理念,比如他們主張堅決反對復古,要創時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須有新的功能、新技術,其形式應符合抽象的幾何美學原則。而這些新的建筑理念,在被跟多的更多的建筑師認同支持下,不斷得到完善和繼承。
當社會中很多建筑師都在以相同的建筑理念設計建筑物,或以積極的態度完善這種新建筑哲學,那么這種簡潔高效的建筑風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現代主義建筑思潮。
由此,不禁會深一步思考,一種建筑思潮是如何產生的:一個建筑師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建筑理念,有什么樣的建筑理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建筑物,那些真正愿意推動社會發展,并且在不斷思考建筑理念的建筑師會形成自己的建筑哲學,當某些建筑哲學適應社會需要和更好地滿足人的物質與情感的需要時,這些建筑哲學理念就會成為主流思想,會得到廣泛的傳播、會影響更多的人,此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理論方面開始豐富和完善這中建筑理念,在實踐方面更多的建筑師開始采用這種建筑理念解決建筑的矛盾。這些看似不盡相同的、卻有著共同特點的建筑哲學理念便形成了一種建筑思潮。
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及社會背景下原本適應的建筑哲學,會被時代的大潮慢慢沖掉,而沉淀下來的精華會被后人吸收,并且進一步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建筑思潮。所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建筑思潮也可以說是某特定時期社會發展的產物。
[1]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吳煥加.20世紀西方建筑史[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W·博奧席耶.勒·柯布西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劉先覺.密斯·范德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5]桑德森.賴特[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1).
[6]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