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夏蘭 劉安經
網絡拍客是指互聯網時代,利用各類相機、手機或DV攝像機等數碼設備拍攝圖像或視頻,通過計算機編輯處理后,上傳網絡并分享、傳播影像的人群。隨著數碼產品和網絡技術的融合,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數碼電子產品拍攝影像,并在網絡上進行分享。“網絡拍客”的誕生,代表了一種新的社會流行文化的盛行。但在這種流行文化的背后,卻有著許多法律和倫理道德等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關鍵詞“拍客”,得到4535條結果,輸入“拍客法制”得到452條,輸入“拍客倫理”得到439條。這其實從一個角度說明,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發展,拍客問題逐漸進入研究者們的視野。
研究拍客法制與倫理方面的文章,知網上有報紙、期刊論文和碩士論文等,相對于其他領域的話題,這個話題的研究數量不多,也不深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大學王婷的碩士論文《拍客侵權行為探析》,文章比較系統地從五個方面闡述了拍客問題,分別是:分析拍客的拍攝自由與權利的限制;通過對域外部分國家公民的言論自由和隱私權之間的沖突和平衡的經驗及對公民拍攝權的具體規定的借鑒,來試圖界定拍客所能拍攝的合理空間,以及有限制的傳播自由;分析拍客侵權行為的判定標準和拍客所侵犯公民的具體權利;著眼于侵權行為的四個構成要件來分析拍客侵權行為;分析拍客侵權責任的承擔,包括責任主體和責任承擔方式。另外,田芳的《用“拍客”資源要把好“關”》強調了兩點,一是“合法是媒體選用拍客素材的底線”;二是“媒體要對拍客所提供的素材進行甄別和把關”。 再有,《軍營拍客》則從軍事機密的角度談了規范拍客行為的重要性。此外還有《拍客的傳播特征和傳播倫理》、《用好拍客,規范拍客》、《炒作和獵奇不是真正的拍客精神》、《論自媒體時代“拍客”的道德自律與人文關懷》等文章,但就拍客法制和拍客倫理搜索結果顯示,比較詳細涉及搜索關鍵詞的文章不到三分之一,詳細分析的文章還是比較少。因此,為了在當前新媒體的形勢下規范拍客行為,給相關部門提供一個決策的依據,從而產生社會效益,這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對“We Media(自媒體)”做了如下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①董天策:《網絡新聞傳播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版,第42頁。自媒體時代,數碼產品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對信息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拍客通過電腦、手機等上網,把所拍攝的靜態、動態圖像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互相分享信息,這給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產生了巨大沖擊。雖然有學者提出“網絡立法”、“網絡實名制”等策略,但它們的完善是一個過程。就目前來說,網絡拍客在信息傳播上,有其存在的法律依據。
第一,網絡拍客的存在有法律依據。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②③中國法學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最新修改文本)http://www.iolaw.org.cn/showLaws.asp?id=20702。這為拍客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據。拍客們把所拍文字、圖片及視頻等通過博客、播客、微信等分享信息,當屬于言論、出版自由。此外,如果網絡拍客將圖片、錄像當作一項藝術創作的話,國家不僅不限制,而且是積極支持的。我國《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③另外,2007年12月29日廣電總局公布并宣布從2008年1月31日起實施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第十七條:“……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不得允許個人上載時政類視聽新聞節目,在提供播客、視頻分享等上載傳播視聽節目服務時,應當提示上載者不得上載違反本規定的視聽節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轉播、鏈接、聚合、集成非法的廣播電視頻道、視聽節目網站的節目。”④中新網:中國發布《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全文)http://www.chinanews.com/it/kong/news/2007/12-29/1119451.shtml也就是說,除時政新聞外,只要拍客們所拍的內容不庸俗、不侵權、不違法,符合國家相關規定,所傳播的內容符合社會道德和倫理,他們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上與網民分享。
第二,網絡拍客具有“采訪權”,其采集的信息滿足了大眾所需,顛覆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適應了當今社會民眾對信息的多元需求。拍客要發圖片、視頻,有時候免不了要采訪拍攝對象,這就涉及新聞采訪權的問題。對“新聞采訪權”,“學界有三種表述,即‘采訪權’、‘新聞記者的采訪權’、‘記者采訪權’。這三種稱謂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該‘采訪權’的主體不同上。”①胡昕:《論新聞采訪權的概念界定》,《天府新論》2006年6月,第207頁。也就是說,當前,我國并沒有相關政策或法規命令規定“新聞采訪權”必須屬于記者或者新聞機構,因此,“采訪權”并不為新聞記者所特有,一般民眾包括網絡拍客也擁有采訪他人的權利。
盡管網絡拍客有其存在的合理原因,他們對信息的傳播起到了延伸和補充的作用,但其所暴露的法律、倫理道德問題也是明顯的。
第一,信息的真實性問題。一些網絡拍客所拍內容不能保證真實性,有的為了吸引眼球,提高點擊率,賺取金錢,不惜拍攝趣味低下的內容,甚至策劃、編導內容無中生有的視頻或者圖像。于是,網絡上視頻或圖片“標題黨”盛行,許多信息文不符實,真實性得不到保障。不僅不能讓公眾吸取營養,反而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造成很壞的影響,與我國《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明顯相悖。
第二,網絡拍客在拍攝過程中造成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零一條指出: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網絡拍客在傳播視頻或圖片的時候,往往忽視相關法規,以個人喜好或個人利益為中心而不以社會公共利益為中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
第三,網絡拍客在拍攝中造成的人文關懷沖突問題。在網絡拍客拍的不少視頻和圖片中,特別是一些事件新聞,拍客不顧受害者家人的心理感受,拍攝下一些淚流滿面的鏡頭或者凄慘的鏡頭,人文關懷缺失。在選材上,不少拍客往往把目光聚焦于乞丐、農民工、下崗職工等群體,使得圖像過于獵奇、片面而冷漠,有些影像甚至帶有偏激的社會情緒,不客觀、不公正甚至不真實的影像充斥網絡。
不可否認,拍客從出現至今產生了不少有影響的優秀作品,他們的出現為傳統媒體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得信息的傳播手段更加多元化,視角更加多樣,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滿足了信息時代人們的多元需求。但是,站在法律及倫理道德的角度考察,我們可以發現,不少網絡拍客作品在選材上缺乏新意,不能推陳出新,缺乏張力和感染力,一些拍客為了個人利益或私欲而忽視社會公共利益,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對社會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為了更好行使憲法所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權,積極地發揮網絡拍客的信息傳播職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規范網絡拍客的行為。
第一,完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使網絡拍客行為以法律為準繩。就視頻的信息傳播而言,國家已經發布了《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在規范各類視音頻經營單位、企業和個人上有了相關法律依據,各地地方部門應該依該法對經營視音頻的相關單位和企業進行嚴格的管理。相關部門繼續加大對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立法,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網絡拍客不得侵犯他人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不得傳播兇殺、暴力、犯罪、色情等內容的圖片或者視頻。
第二,視頻網站、微博、微信、博客、各類攝影網站、論壇等相關人員應把好質量關。以國家法律和公共利益為準繩,做到以“拍客品牌”吸引人,不以低俗、惡搞、過度娛樂等手段提高點擊率,不為一時利益或私欲放棄職業操守,不忽視社會道德和受眾感官,拍出優秀的作品。
第三,提高網絡拍客素質,加強自律。目前,有不少電視臺或報紙有各種拍客“通訊員”,成為它們新聞線索的一大來源,他們在拍客的培養上,定期召集拍客開會,給他們分析好作品與壞作品的差別,這對拍客在選材、角度切入、客觀公正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指引作用。但拍客的學習不應該只限他人教,還要自己自覺地學習,不斷提高,在實踐中踐行堅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理念,向他人傳遞積極健康向上的作品。
第四,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國家可通過引入注冊實名制,建立公眾舉報制,專設相關人員進行跟進等舉措監管網絡拍客行為;媒體對失實并引起不良社會影響的視頻或圖片等進行監督并進行報道;另外,鼓勵公眾舉報不良視頻、圖片等。對傳播不良視頻或圖片的網絡拍客進行批評教育,嚴重者以法治之。
總之,只有內外兼修、多管齊下,網絡拍客才能得到良性發展,為社會作出貢獻。
[1]陳建云.中國當代新聞傳播法制史論[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黃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3]張晉藩.中國法制史[M].商務印書館,2010.
[4]朱景文.法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5]董天策.網絡新聞傳播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6]邵麗蓉.網絡拍客賺錢有道[N].人才市場報,2010-07-10.
[7]胡昕.論新聞采訪權的概念界定[J].天府新論,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