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慶春
為保障農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益,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改變農村文化生活匱乏局面,切實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問題,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會同中央文明辦等八部委,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農家書屋 ”工程建設。作為“十一五”期間,黨和政府統一部署推進的五大惠民文化工程之一,農家書屋從開始建設就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截至2012年8月底,全國共建成標準化農家書屋600449家,提前三年完成“農家書屋村村有”目標。
農家書屋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缺資源、缺少讀者、管理不善、后續資金不足等,影響了農家書屋功能的發揮。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總結大會上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著力做到以出版物補充為保障,完善農家書屋長效機制;以管理員隊伍建設為重點,提高農家書屋的使用效率;以開展活動為抓手,帶動農家書屋發揮作用;以數字化建設為手段,提高農家書屋傳播能力。
大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促進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2006年底,借助“書香大慶”全民讀書活動的開展,農家書屋建設在轄區農村中全面鋪開。在前期的建設中,主要通過社會捐贈、合作共建、市場運作相結合等方式籌措建設資源,在短短一年內,全市485個行政村全部建成“農家書屋”。之后幾年,“農家書屋”建設一直被市政府列為重點推進項目,農家書屋建設質量不斷得到鞏固提高。到2012年8月,全市共投入建設資金1000余萬元,建成標準化“農家書屋”491家,藏書總量超過100萬冊,形成涵蓋農村實用技術、生活保健、政策法律、文學讀物、學生課外讀物等種類豐富的藏書體系。農家書屋已成為農民學習科技文化知識、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有力地促進了當地棚室經濟、特色種養殖業的發展,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為了解大慶地區農家書屋的發展和利用情況,筆者走訪了包括示范農家書屋在內的十幾家農家書屋。通過實地觀察,以及對農家書屋管理員、種養殖戶、個體經營者、普通群眾等不同群體的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發現了大慶市農家書屋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1.農家書屋利用率低,宣傳不到位。通過筆者的走訪調查,示范農家書屋每天接待讀者不足十人;其他農家書屋接待的讀者更是寥寥無幾。受訪群眾中有60%不知道農家書屋是什么,不知道農家書屋的存在;少數知道的,對于建設農家書屋的目的、意義、運行方式、開放時間、讀者的權利義務等也缺乏足夠了解,真正去看書、借書的不足20%。宣傳是推廣國家政策的重要手段。農家書屋工程作為政府的民心工程,在電視、報紙、廣播中都曾做過宣傳。但因在宣傳方式、內容等方面與農民群體對信息的探知、接受、理解習慣產生偏差,造成農村群眾對農家書屋了解不全面,村民對農家書屋的利用率偏低。各級政府還應在宣傳方式和內容上多下工夫,采取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宣傳推廣。同時還需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讓農民群眾更多地參與到書屋建設中來。
2.管理粗放,服務不到位。農家書屋是建在農村,由村民自己管理的圖書館,其功能的發揮需要管理員的敬業和專業,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熱情的服務。在對書屋管理員的調查中發現,書屋管理員多由村干部兼職,專職人員較少。兼職人員由于缺少對農家書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常因忙于本職工作,影響到書屋的開放和衛生清掃;因缺乏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常出現書刊編目、排架錯誤,書刊防塵、防潮工作不到位,外借登記不規范;因缺乏服務意識,對上門的讀者缺少熱情,沒能積極宣傳農家書屋。由于管理粗放、服務意識淡漠,影響了村民利用農家書屋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來提升書屋管理和服務水平。
3.資源保障不足,信息反饋不到位。政府是農家書屋建設的主導者,是相關政策的制定者及執行者;農民是農家書屋的服務對象和受益主體。在農家書屋建設之初,政府并沒有深入了解當地村民對文化建設的需求,漠視了區域發展差異對文化需求的影響;而是通過簡單的集中采購、募集捐贈等方式,統一配置圖書報刊、音像資料、桌椅等設備,造成書屋普通讀物多、復本量大,特色資源不足。農民感興趣的數字化網絡設備、資源不足。多數被調查的農家書屋無法為村民提供及時的網絡信息查詢服務,滿足不了村民的數字化信息需求。現階段,政府每年為每個農家書屋安排了2000元建設資金,但這些資金還很難滿足農家書屋發展需要,所以政府及書屋管理者有必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根據村民文化需要,有針對性地采購村民所需的書刊資料,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還需積極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加強農家書屋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使農家書屋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以上幾方面原因,造成了農家書屋在發展中,因缺宣傳、缺管理、缺服務、缺資源最終導致缺讀者,影響了農家書屋作用的發揮。面對面廣量大的農家書屋,政府主管部門在人力支持方面也陷入了捉襟見肘的困境。如何協助政府改變這一不利局面,高校志愿者服務組織憑借歷次在大型公共服務活動中的優異表現,成為我們化解農家書屋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
高校志愿者是“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重要參與主體,在近20年的發展中,規模不斷壯大,活動內容日益豐富。在諸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汶川災后重建等大型志愿服務中,都有極佳的表現。并且開創了如“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品牌志愿服務。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學者李良進認為志愿行動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整合機制。安國啟與曹凱認為,志愿者行動可有效彌補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的內在缺陷。高校志愿者與其他志愿者相比,又有著明顯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成員結構簡單,有利于活動的組織、動員和管理。(2)文化素養高,接受能力強,有利于針對服務項目開展專門培訓,能夠保證服務質量。(3)思想素質高,參與積極性高,利于招募和大規模開展活動。(4)時間充裕,除寒暑假外,課余時間也可參加活動,利于建立服務的長效機制。
大慶市共有各類高等院校八所,在校學生和教師超過六萬人。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提升學校影響力的有效手段,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視。以筆者所熟悉的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東北石油大學、大慶師范學院為例,它們以大學生志愿者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廣泛組織開展各類型的志愿服務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如大慶師范學院2013年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共組織5支校級志愿服務隊伍,深入到鄉村小學、廠礦、農村,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科技宣傳、農村問卷調查、健康講座等活動。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和東北石油大學因在“三下鄉”活動中的突出表現,都曾獲得過國家及省有關部門的表彰獎勵。
粗略統計,在全市活躍著十幾只高校特色志愿服務隊伍。如關注心理健康的:星愿愛心服務隊、愛心社、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等;宣傳踐行環保的:綠谷之星環保協會、環保服務隊等;宣傳讀書、促進閱讀的:圖書館讀者協會、圖書管理員協會、愛閱讀書協會等。高校志愿者們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志愿服務精神指引下,積極在校園、社區、鄉村開展志愿服務,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實現了自身價值,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農家書屋作為推動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其功能發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實現。主觀上,確實有很多農家書屋因管理者宣傳、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到其功能的發揮;客觀上,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因人力、物力有限,雖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面對面廣量大的農家書屋和農村群眾,短時期內也很難取得滿意效果。基于大學生志愿者在“三下鄉”等志愿服務活動中的優異表現,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對這一素質高、規模大、組織性強的志愿服務群體的利用,來彌補政府服務缺陷。同樣,以推動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為己任的地方高校,也應積極組織高校志愿者們參與到農家書屋的建設、宣傳中來,為地方政府分憂,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出力。
(1)利用地方高校志愿者課余時間充裕、參加人數多、易于集中的特點,可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里,在某一鄉(鎮)內大規模開展入戶問卷調查。其優點是,通過志愿者與農民群眾面對面的交流,把農家書屋建設的目的、意義、使用方法、村民的權利義務、農家書屋能給農民帶來的實惠等宣講清楚。使村民明白農家書屋就是黨給農民建的一座“大學堂”,是農民致富路上的好幫手,要勤于利用。(2)調查農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使村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文化需求,建立村民文化檔案,書屋管理者在配備資源時有據可循,建立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有效溝通。(3)有圖書館管理經驗的志愿者可主要參與到農家書屋的圖書編目、排架等專業工作;有專業技術的志愿者如圖書館專家等,可以根據農家書屋實際情況,對書屋管理員進行現場指導培訓、幫助書屋完善規章制度、制訂發展規劃、建立圖書檢索、借閱登記系統等服務。(4)利用信息技術專家,幫助有條件的地區,以農家書屋為中心,整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衛星數字發行平臺資源,建立數字化農家書屋,提升資源保障能力和服務能力。(5)利用飛信等即時通訊軟件,建立農家書屋的圖書推薦系統,向村民推薦圖書、宣傳書屋活動。(6)以農家書屋為實踐基地,利用雙休日等課余時間,為農村學生義務輔導,建立為農村服務的長效機制。
使志愿服務活動能夠順利、有序地開展,活動組織者要加強組織領導和溝通協作。首先,書屋主管部門要根據服務地區農家書屋數量、村(屯)分布情況,人口數量、服務要達到的效果等情況,制定詳細計劃。其次,各高校團委要依據活動計劃,在校內廣泛宣傳和動員,選拔具有良好身體素質、組織紀律性強、思想端正、吃苦耐勞的志愿者。再次,要認真開展培訓工作,除對志愿者進行基礎的志愿者章程、管理制度、自我防護技能、當地風俗習慣的培訓外;重點應進行圖書管理、分類、信息檢索、溝通技巧等專業技能培訓。最后,要有完善的獎勵政策,以表彰先進的形式,擴大農家書屋服務活動在志愿者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農家書屋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普及科技知識,提升農民素質的重要平臺;是促進農村地區“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對于農家書屋在建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政府及社會各界都有責任、有義務利用自身優勢幫助解決,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政府建在農村的“大學堂”。
[1]柳斌杰.開創農家書屋建設新局面[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9-28.
[2]大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我市農家書屋工程建設獲得多項獎勵[DB/OL].http:// wgxj.daqing.gov.cn/2012/1116/1374.html.
[3]田圓,季衛斌.新農村建設下農家書屋的發展困境與出路[J].當代經濟,2013(4).
[4]于明濤.大學生志愿者激勵管理研究[D].內蒙古大學MPA教育中心,2010.
[5]汪萍.衛星數字農家書屋的傳播優勢及模式探索[J].中國出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