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祖明
有了《旅游法》,旅游質量就一定能提高嗎
● 趙祖明
春節期間,人們除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有不少人家也借此時機到景區景點散散心,舒緩一下長期的緊張心態。況且2013年10月1日已經正式實施了《旅游法》,想必旅游質量會大大提高。但事實上遠非如此簡單,從《旅游法》轉換為“旅游質量”同樣有著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
《旅游法》在景區最大承載量方面有了明確的法律約束,這為服務標準化提供了依據。該法規定“景區接待旅游者不得超過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景區應當公布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最大承載量,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公布最大容量,只有數字還不夠,必須有相應一系列的標準配套才可能落到實處。2013年“十一”,因為管理不當,引發游客涌上公路,繼而九寨溝景區上下山通道陷入癱瘓。導致景區售票處不得不組織退票,盡管發了一個“公開致歉書”,也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也換不來游客的諒解。旅游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的是事先“預防為主”和事后“妥善處理”,面對2012年和2013年九寨溝景區上下山通道“持續”陷入癱瘓,相關主管部門解釋的原因居然都是:因自駕游由30%猛增為70%的變化,顯然這是沒有說服力的。充其量只能說明:旅游區所謂的“應急預案”是不符合實際情況主觀臆造的。《旅游法》有了“不得超過最大承載量”的要求,并不能證明所有旅游點“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即便制定了方案可能又不實施或不能實施,仍是一紙空文,當然已發生過的問題就可能會繼續發生。不難看出,辦任何事情除了首先有“法”,更需要大量的標準與之配套才行,否則,去年有問題,今年仍有問題,明年還會有問題。因此以標準補充完善法律法規應是必經之路。
從新聞媒體中大家都知道,2012年“十一”期間華山因盲目無限制售票,又由于纜車運送能力不足,也曾發生大量游客滯留。部分游客要求退票,并封堵了景區入口,造成管理方想接送游客下山的班車無法正常運行,大批游客夜困華山,景區當年的應急處理機制遭到質疑。華山管理方接受了教訓,2013年“十一”華山索道做了詳細的應急預案,以西峰索道為例,當“甕峪”游客達到4500人時,通知票務部減緩售票速度,采取慢上快下方式,減輕主峰區壓力;當上站“隧洞口”排隊游客超過500人時,售票點啟動銷售手撕票程序,加快檢票速度;當下站“與華無極”廣場游客排隊超過1000人時,立即啟動打孔檢票程序,增開檢票閘機,避免游客大量滯留。2014年春節華山沒有再發生同類問題,這就說明了:把這些行之有效的積極措施及時轉化為最新的旅游控制標準,并“復制”到各個旅游高峰階段和同類景點,只要認真策劃、執行、測量、持續改進標準,就一定可以獲得游客的滿意,旅游質量當然得到了提高。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總收入越來越高,國內旅游人次,出境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越來越多,旅游外匯收入越來越高,新增旅游直接就業人員越來越多。這樣一個黃金產業,近年來卻被門票漲價、低價攬客、強迫消費等一系列市場亂象所困擾,《旅游法》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但事實證明:僅有法律是不夠的,在旅游業“吃、住、行、游、購、娛”幾方面的滿足,確實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標準”。以上介紹的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為旅游服務標準的制(修)定和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撐。但是,誰去統計一下人們對“旅游黃金周”的滿意程度呢?旅游這個產品,一方面需要“掙錢”的“黃金”,可旅游的“質量”更是長遠的“黃金”。猶如我們國家在談到“GDP”時,不能光說“增加值”,更需要強調GDP的增加對環境的“損壞程度是否達到了最小”。對“旅游黃金周”的評價,不能僅靠當下收入多少論“英雄”,更要以游客的感受和景區的感受論“是非”,更要檢測游客的滿意程度是否逐年提高。
2014年春節期間,旅游業沒有看到較大的負面報道,這就是進步。可以預見:讓旅游者欣賞到“錦繡河山美如畫”的愉悅,取代“小孩看屁股,大人看腦袋”的旅游懊惱和窘迫,必定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