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抓住標準化的“牛鼻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在最近召開的一系列重要會議上,中央領導逢會必講標準,也讓標準化工作成為質監工作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我國標準化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北京市擁有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99家,占全國總數的57.7%,北京市質監部門也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積極探索標準化工作的改革發展。
早在2011年8月,北京市政府常務會就審議通過并發布了《首都標準化戰略綱要》,從戰略高度明確了標準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在技術創新、城市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等領域進行了全面部署,建立了工作保障政策。
借著這樣的“東風”,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完成了一個創新——成立首都標準化委員會。這個由市政府主管質量工作的領導擔任主任,成員由33個政府委辦局和天津市、河北省質監局主管領導組成,質監部門承擔日常工作并設立協調工作機構的新組織,能很好地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首都中央單位、環渤海地區省市的交流與協同,加強北京發展戰略中的標準化建設規劃、政策等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和評價促進工作,建立起標準化工作平臺,以標準化為科學方法構筑起政府大質量工作格局。
同時,北京市還積極搭建標準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首都標準網和標準咨詢服務中心,建立起門類齊全的國內外標準、地方標準庫。在中關村國家創新示范區建設標準、檢驗、認證服務平臺,吸引標準化組織參與標準咨詢、檢測檢驗和認證服務,形成了標準、檢驗、認證聚集效應。
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一面旗幟,中關村也是首都標準化成績的一個縮影,通過標準創新試點、標準資助政策等,為首都的標準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有統計數據顯示,中關村企業累計參與制修訂的標準共4471項,其中國際標準103項,國家標準2566項,行業標準1677項,地方標準12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