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毅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青田學院,浙江 青田 323900)
管理理念陳舊、體制僵化、行政成本高、效率低和官僚主義作風仍然十分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區的長足發展。社區組織行政化關系非常濃厚,在現實中街道辦事處干預社區日常工作現象嚴重,領導與被領導關系代替了法定的指導與被指導關系,主要表現在,街道辦事處隨意給居委會攤派各項行政事務,可以決定居委會成員的人選及其任免,決定其工作成效等。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一直實行的是“二級政府”“三級管理”的管理體制。這種管理體制模式單一,條塊分割嚴重,出現各自為政、相互扯皮、缺乏協同與相互制約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其一,政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在社區管理中存在“越位”問題,少數政府部門包辦了很多本應由社會自治組織的事務;其二,社區沒有實現真正自治,存在角色“錯位”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居委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現中,居委會更多的是作為街道辦事處的一個執行機構存在,并且包辦了大量不該由居委會承擔的事務,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準行政組織,造成對政府負責,對居民不負責的局面。
城市社區對居民的整體服務意識不強,整體服務功能較弱,主要原因有:其一,政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隨意給居委會分攤各種行政任務,造成居委會日常工作的多數時間在執行各種行政任務,使直接服務于居民的時間減少和服務于社區居民意識被淡化;其二,城市社區管理人員缺少服務意識,受傳統官本位思想影響和社區管理專業技能知識的缺失,造成部分城市社區管理人員缺少服務意識,覺的自己是管理者,而不是服務者,覺得自己在管理居民,而不是服務居民的觀念仍存在。
許多居民片面的認為社區里的各種事情應該是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做,沒有把自己看成是社區的真正主人,對社區里的文體活動、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社會活動等大小事情不過問、不關心。主要原因有:其一,居民缺少社區意識,沒有把社區等同于家園來對待,沒有把社區事務等同于自己的事來對待,缺少對社區的重要性認識;其二,居民素質不高,愛好特長不多,個體差異較大,參與社區活動不夠主動、積極;其三,社區里缺少各種民間活動組織,是部分有共同愛好的居民缺少互相接觸的機會,也就漸漸地失去主動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
社區管理工作覆蓋面廣,涉及內容多,專業化和綜合性強,客觀上要求社區管理人員有較高的素質和專業技能。目前,從事社區管理人員主要是中老年居民居多,普遍存在年齡老化,專業知識缺乏,綜合素質偏低、工作方法單一和服務意識不強的問題,多數社區管理人員未經社區管理專業訓練和培訓的現象在現實中還普遍存在,制約著社區工作的開展和社區管理水平的提高。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居委會的辦公經費及其管理人員的各種補貼等均由基層政府規定并撥付;另經過社區居民會議同意,可以從社區居委會的各項經濟收入中給予一定比例的補助。但目前多數社區沒有固定收入,其辦公經費和工作人員的工資、生活補貼基本上由街道辦事處承擔。由于各街道辦事處的財政不齊,機制不健全,運轉不科學等問題,因此每年撥付給社區的工作經費就非常少,這種狀況普遍存在。
城市社區管理工作是一項特殊的社會工作,其實質是讓社區居民形成良好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明確社區管理主體,理順政社關系,縮小政府行政管理范圍,加強社區服務理念建設。把工作重心圍繞服務居民開展,逐步擺脫成為街道辦事處的下一級附屬機構。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社區居民參與為核心,突出社區的自治性。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更好地服務于居民,把居民的尊嚴和幸福作為社區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促進社區事業的和諧發展。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體制與管理模式仍然屬于“行政單一化”的傳統模式,各級基層社區管理結構基本上是按照行政系統實行等級化的層次管理。各級政府在社區管理中起著絕對的主導地位,這種弱化城市社區自治權的狀況制約著社區事業的健康發展,與新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極不適應。必須加大改革現行社區管理體制。一是堅持以社區自治、自我管理為主的基本思路理順政府、社區、業主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各自職責。二是調整現行管理體制,各種權力重心下移;三是對街道辦事處的規模和組織結構進行必要調整,加強街道辦事處的職權,以改變許多社區事務上面沒人管、下面管不了的被動局面;四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明確黨組織在社區管理體制中的核心領導地位。積極探索新的社區管理辦法,完善社區管理體制,以加快社區建設的步伐,促進城市社區的和諧發展。
城市社區服務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必須堅持自治、自愿和自覺的原則。一是社區是居民自治組織,基層政府不能隨意過多的干預社區具體事務,隨便向社區攤派各種行政事務;二是社區管理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必要的社區管理專業技能和方法,進一步增強服務居民的意識;三是積極拓寬服務領域,優化社區發展環境,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進一步完善社區各類服務設施建設,例如可與社區內各單位、各部門共建社區教育、生活、娛樂和保障等設施。以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功能。
社區居民參與程度的高低是關系到社區工作能否開展的前提。因此,應從如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培育居民的社區意識,進一步打造社區公共交往平臺,擴展居民公共活動空間,加強社區內各項服務設施建設;二是根據社區內各居民的愛好特長,開展豐富多彩的比賽活動,激發其參與激情;三是引導居民成立各種民間組織,提高居民參與水平;四是通過黑板報、宣傳欄等向居民通報社區政務、財務等情況,大力宣傳“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思想理念;五是提高社區管理的民主化,在醒目位置公示社區管理的重大事項,建立定期向居民公布社區財務、政務等事項制度,建立健全各項監督制度。六是通過社區大學等各類組織培養社區居民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共同的歸宿感。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導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的各項活動,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提高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程度。
做好社區各項工作,需要有一支過硬的社區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必須做好下列工作,第一,加大對在職社區管理人員培訓力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知識、工作技能和方法的系統培訓,另一方面,建立跨區域跨社區的學習機制,積極吸取各地社區管理的優秀經驗,提高整體管理水平;第二,建立健全社區管理人員培訓機制,定期舉行各種學習會、交流會,積極創造條件讓社區管理人員到各院校進修學習、聽講座,學習理論知識和掌握最前沿的社區工作思路;第三,各有關高校應設置社區管理專業,并鼓勵畢業生到社區一線工作,充實現有社區管理人員隊伍,便于建立結構合理的社區管理人員梯隊;第四,進一步拓寬渠道廣納優秀人才,這就要求在選拔社區管理人員方面要實行競爭上崗,擇優錄用,讓真正愿意而且具備為廣大社區居民服務能力的人才成為社區管理人員。此外,還要妥善解決好社區管理人員的待遇問題。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建立社區管理和建設資金納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制度,科學運籌財政資金,調配資源,維護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第一,改革街道財政體制,建立社區公共服務財政,財政提供與服務提供密切相關,以財政提供支持社區公共服務提供。一方面做到財政透明化,所有來自公眾付費支持的社區財政,必須接受公眾的質詢和監督;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新的稅源,為社區建設提供可靠的財力支持,本著費改稅的原則,相應地撤銷街道現有不合理的收費項目,規范社區財政行為。第二,進一步規范社區財政保障行為,做到公開、透明、民主。首先,將社區財政納入政府年度預算,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公共財政預算。其次,完善社區財政決策機制,規范財政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實行社區重大財政事項公示制,社區財政支出決策聽證制和問責制,推進財政支出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最后,應加強財務公開,接受全社會的監督。第三,運用財政支付轉移的辦法,解決社區的經費來源。可考慮實行稅收增量比例返還制度,即以街道為單位,以目前提供的稅收和財政下撥的經費為基數,將每年新增加的創稅部分按比例返還。另外,可采取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辦法,實行“費隨事轉”。另對以社會募集形式形成的支持援助公益事業的資金,可根據客觀需要,采用切塊下撥的方式支持社區。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社會轉型期各種需求和矛盾的承接載體,是黨和政府與居民溝通的重要渠道,解決好城市社區管理中諸多問題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它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區的和諧發展,關系到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區管理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總結社區管理經驗,解決社區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社區管理法制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進一步加強對社區工作的支持,進一步加快和諧社區的建設步伐,促進城市社區事業的全面發展。
[1]劉勇. 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的若干思考[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06,(1).
[2]柳瑋. 當前我國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業,2012,(11).
[3]李春玲.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中國城市經濟,2011,(12).
[4]許海燕. 城市社區管理與政府職能的轉變[J].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1,(1).
[5]馬秀華,王春輝. 城市社區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調查報告[J].學理論,2011,(11).
[6]張南. 公民參與社區管理的問題與策略[J]. 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3,(2).
[7]梁鴻飛. 社會管理模式創新視角下的社區管理制度變革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