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照
(長江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中國夢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習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實現要求著我國達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狀態,而在實現這一進程中精神力量不容小覷。志愿者精神與我國傳統美德一脈相承,為我們實現中國夢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青年是新一代的接班人,本文詳細論述了青年志愿者如何通過志愿活動完善自我,進而實現中國夢。
“志愿者精神既與我國傳統美德一脈相承,更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生動實踐。這種崇高精神值得廣大市民學習,應該在全社會進一步發揚光大。”習近平同志的講話讓我們對志愿者精神與中國夢的聯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志愿者精神意指一種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幫助、助人自助”。志愿者憑借自己的雙手、頭腦、知識、愛心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那些處于困難和危機中的人們。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2001國際志愿者年”啟動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边@句話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質,我們可以將它濃縮為兩個詞,即“奉獻”和“愛”。奉獻是為了他人利益,為了集體利益而甘于犧牲小我;愛是博愛,愛世間種種,從而寬容隱忍。這兩點正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所不可或缺的。
中國目前處于轉型階段,在實現中國夢的路途上我們面臨著諸如環境的可持續性,城市的管理等的許多問題,唯有本著“奉獻”與“愛”的精神才能將這萬鈞舵化為繞指柔。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如今的青年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再加上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他們可謂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他們在家中被捧在手心,兼而沒有兄弟姐妹,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是獨享家中的優良資源,因此他們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地思考,正因如此他們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缺乏責任感的一代。然而他們利用加入不同志愿活動融入社會大環境中并學會適應環境,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提前適應自己從家中的嬌子到社會普通一員的身份落差,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心態,形成健全的品格。
由于愛與奉獻的志愿者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年志愿者們在志愿活動中磨礪了自己的品格。在志愿活動中,青年志愿者們嘗試著站在弱勢群體的角度看問題,從而發現他們的所想所需,規避他們的敏感點,養成了善良體貼的品格;青年志愿者的活動往往是以一個集體為單位而開展的,在集體活動中青年志愿者學會了讓步和聽取意見,也學會了如何在集體中有效地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實現效益最大化,構建出了優良的團隊;青年志愿者們在志愿活動中堅持為弱勢群體打掃清潔等,養成了耐心而不怕吃苦的品格。志愿者精神可以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促進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形成社會責任感,豐富精神世界,最終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
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清晰的目標,而參與志愿活動能幫助青年志愿者對未來形成更清晰的目標,制定更為可行的職業規劃。我們對長江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在參與調查的100名大學生中,68人參加過志愿活動,占68%,而在這些同學中認為“志愿者活動對自己制定職業規劃產生了良性影響”的人數為57人,占參加志愿活動人數的83.8%。在調查中,我們注意到有約36%的同學是為了獲得經驗,為畢業工作準備籌碼而參加志愿活動的。那么志愿活動為我們形成更好的職業前景到底有何裨益呢?
青年志愿者工作是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一部分,青年志愿者在參加志愿活動的過程中接觸了社會,并在社會實踐中對自己形成了一個新的定位,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塑造自己。而在與社會的接觸中,青年志愿者們走出了象牙塔,形成了對社會新的認識,更加明確了社會對當代青年的要求,促使青年志愿者們有方向、有目標、有計劃地對自己進行塑造與提升。在青年志愿活動中,有大概30%的同學是從事與本專業知識相關的志愿活動的。以長江大學為例,醫學院的天使之家,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知識普及、健康檢測、按摩等服務;法學院的法律服務團,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與援助;外院的教小朋友學英語,為小朋友們提供免費的英語教學與口語練習。在這些活動中,青年志愿者們秉承著甘于奉獻的志愿者精神孜孜付出,而這種與社會緊密相連的志愿服務,不進為他人提供了便利,也讓青年志愿者們嘗到了甜頭。通過與專業相關的志愿服務,青年志愿者們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夯實了專業并提升了自己與人交際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信心,并能夠找到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不足,及時進行彌補,形成了一種對專業知識的良好掌控能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將專業知識具化,告別了紙上談兵,并能根據實踐進行靈活的調整,在今后的求職中,這種經歷將成為一種巨大的優勢。
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傾向于選擇有志愿經歷的青年。因為對企業來說青年志愿者意味著博愛和奉獻的志愿精神。甘于奉獻的精神能夠促使企業內部形成和諧的氛圍和良好的企業文化,這種精神層面的財富往往帶來不可估量的價值;而博愛的精神則意味著為顧客著想,只有對顧客懷有一片愛意的人才能夠真正關注顧客的需求、滿足顧客的需求,這為企業的持續卓越帶來可能。
青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是實現中國夢有力的大軍,青年志愿者,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增磚添瓦,用其脈脈溫情為國人的幸福感加分。
《禮記·禮運篇》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中國古人對和諧社會的描述。青年志愿者,秉承著志愿精神,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話。
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占總人口6.96%。按2003中國統計年鑒中的2002年1%人口抽樣調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調查人口總數的 8.16%,按此比例推算,年均遞增 9.0%。中國目前正經歷著快速老齡化的時代,這對我們實現中國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做到老有所養?讓占全國人數十分之一的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是讓他們在生活上有保障,在精神上有依托。青年志愿者在志愿者精神的指引下陪伴老者,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困難,使之能夠頤養天年。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在大多數兒童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時,也有一些孩子因為先天的疾病而被遺棄,也有一些孩子張大渴求知識的雙眼茫然地看著不盡的大山。青年志愿者們為孩子們送去關愛,呵護他們敏感脆弱的心,讓他們能夠愛社會愛他人,為構建和諧社會積蓄力量。在藏區、在云貴的山區里,是青年志愿者填補老師急缺的空白,為孩子們補充精神食糧,為孩子們描繪外面的世界,讓他們看得更遠,讓他們能有更多的知識來建設家鄉。未來依靠這些今日還年幼的孩童,他們心中有愛,明日社會便和諧;他們胸中有知識,明日祖國便更富強。他們是中國夢的延續者和發揚者,青年志愿者將夢傳遞。
在中國建國65周年的今天,我國的青年志愿者事業蓬勃發展,全國青年志愿者數以萬計,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志愿者協會。青年志愿者們通常以學校為據點,將志愿者精神輻射出去,他們的活動范圍就是輻射區,他們用志愿者精神影響著輻射區內的居民,帶動他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來,也為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千千萬萬的志愿者協會由點成面,將志愿者精神遍布中華大地,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
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的中堅力量,也是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年志愿者肩負起社會責任,參與到志愿活動中,不僅利人利己,更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志愿者精神與中國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在信仰缺失的年代,為構建社會主義價值觀打了一劑強心針。志愿者精神盤桓于心中的青年志愿者們有著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在實現中國夢上起到積極影響。
[1]孟知行.習近平:志愿者精神與我國傳統美德一脈相承[N].解放日報,2007-08-14(5).
[2]李志如.大學生志愿者工作經歷對其就業發展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1,(17).
[3]邱晶晶.論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