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美薇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簡稱TBLT),也簡稱為任務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重要影響的教學理論。任務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師生共同完成語言教學任務,使學生自然地習得語言,提高交際能力。強調“做中學”(learn by doing)的教學法,其課堂操作程序表現為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在任務履行過程中,學習者注重語言交際的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交流獲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務,其學習過程是沿著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多年來,任務教學法已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學研究者都一致認為在課堂上采取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極為必要。
社會建構理論
社會建構理論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社會建構主義理論(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部分源于前蘇聯心理學家Vygotsky的語言和學習理論。Williams和Burden(1997)將Vygotsky關于人腦發展的理論與認知發展心理和教育理論結合起來,運用到外語課堂中。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過程,學生個人的發展是教學的核心:學習與發展是社會和合作活動,這種活動是無法被教會的,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構建,而不是他人傳遞的。社會建構理論支持下的 TBLT使學習過程充滿真實的個人意義,課堂充滿對學習者具有挑戰的各種真實的機會。強調整體教學法,強調學習者個人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和意義,重視學習過程:強調學習發生在與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動之中。該理論從認知心理發展的角度為任務教學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對語言教學有著重要啟示:個體是在社會交往、相互作用中發現、學習、掌握和運用知識。
課程理論
根據Van Lier(1996)從學習者的角度,將學習理論,課程理論和教學實踐綜合為3A課程觀,即意識(awareness)、自主(autonomy)與真實(authenticity)。3A課程觀主張,在學習意識方面,教學的內容應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生活經歷聯系起來,并讓學生明確他們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用這些語言可以做什么事情。就“自主”而言,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權利。Van Lier的“真實”指教材的語言材料與生活中語言使用真實的相關性,更重要的是指所學語言與他的生活經歷的相關性,學習者不僅能在實踐中運用,而且可以進行有效的交流。根據課程理論,TBLT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人為本,以學習過程和習得過程為重心,學習過程充滿反思、頓悟、自省等心理活動。TBLT使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體現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
Willis(1996)把任務型課堂分為三個部分,即任務前期準備階段(pre-task)、任務階段(task—cycle)、語言知識要點(language focus)。
1)在任務前期準備階段,教師向學生介紹主題、明確任務,并提示與主題相關的重要詞匯及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明確任務方向,然后學習者進行活動。這一階段要注意增強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
2)任務階段,是任務實施階段,這一階段是語言技能的主要習得過程。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語言意義的交換,來完成課堂任務,并且在老師的幫助下,對語言進行修改、完善語言的形式和意義、準確性和流利程度。
3)語言知識要點階段強調語言的準確度,調整注意力的平衡,鼓勵反思與鞏固。此階段主要針對學生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與學生共同分析,使之關注語言形式,內化語言知識,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任務型教學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刨造出不同的任務化活動,讓學生通過學習、伙伴合作、協商去完成任務。學習過程充滿了反思、頓悟和自醒,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認知策略,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充分發揮成功的潛能,任務型教學法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任務型教學至少須具備以下特點:1)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任務的真實性。任務活動將語言材料放入真實或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貼近生活的語境中,力圖讓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生活任務而參與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2)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任務的互動合作性。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于參與者的互動,合作與交流。學生通過 pair work,group work等活動,學習和使用語言,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3)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任務的可操作性。任務的目標必須明確,學習者應知道任務所要達到的結果,然后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方法,發展思維能力。4)課內外相結合。任務型教學不應僅限于課內,應延伸到課外的學習和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發展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對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任務型教學使任務既可以讓學生學到語言,又可以發展學生本身。因為其有較明確的具體目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容易看到成就,體驗成功,有利于激勵學習積極性。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到自我的不足,有助于激發自我完善的欲望,啟動不斷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因此有利于培養責任心。
在任務教學法的實施中,學生有較多的人際交往,有較多的機會思考、決策、應變,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性格和情感,從而發展其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有利于語感的生成。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實施的課堂中,學生學習不可能單純使用一種技能或一項語言知識,因此有助于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會更加注意語言的恰當性、得體性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發揮學習的自主性。
任務型教學法實踐后的反思
第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任務型英語教學中的師生角色規定,學生是交際者、任務的溝通者,而教師則是扮演助學者(facilitator)、任務的組織者(organizer)、完成任務的監督者(monitor)和偶爾的“伙伴”(partner)。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能有效地促進師生的情感交融、達到協力合作的開放性的師生關系,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的觀念。
第二,積極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
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教師可以把活動設計成若干種形式,確立不同的要求或難度差異讓學生自己決定進行哪些活動,以免任務難易程度不當,使課堂出現冷場局面。通過小組討論有目的地安排各層面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參與并完成一定的任務。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A.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B.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
C.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D.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E.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F.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G.活動要盡可能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策略,實現跨文化教學。
第三,創造開放的語言環境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源于生活,又實踐于生活。因此,我們應不受時空限制,要為學生創造全面開放的語言實踐環境。讓學生通過語言的運用來發現語言規律,在情境中鞏固語言、運用語言。
[1]Van Lier, L.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M].Pearson Education, 1996.
[2]Vygotsky, L.S.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Mass:MIT Press, 1962.
[3]Williams, M.&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 1996.
[5]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程曉堂.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方文禮.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
[8]廖小青.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和課堂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0,(11).
[9]韋玉芳,唐曉巖.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