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春
(深圳市新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深圳市某區近年來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與此同時,交通需求劇增,交通擁擠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制約該區經濟與城市建設發展的主要問題。該區面積600 余km2,常住人口高達180 萬。“十一五”期間,該區交通規劃與建設工作進展較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顯著增加,兩條軌道交通線路通車,新干線路網不斷擴大,且片區交通環境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與此同時,該區交通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有待在“十二五”期間予以解決,加之城市人口不斷增多,交通壓力日趨增大,強化對交通需求量的預測并采取相應的交通規劃組織措施顯得極為必要。
該區自然地形存在先天不足,對交通布局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其地形不夠平緩,軸線較窄,難以與市中心形成網絡化聯系,與市中心區之間為通道型聯系。
另外,自然條件決定其中心對外輻射同樣只能以通道型聯系為主,各個方面的聯系平均為1 ~2 個通道,輻射能力明顯不足。
(1)該區軌道交通建設相對于深圳市其他區教為落后,尤其與中心區相去甚遠,通車里程過短。快線通道未成網絡,且收費道路多導致交通成本居高不下。
(2)該區快線通道未成網絡,且收費道路多導致交通成本居高不下。雖近年來快線建設進展較快,但并未形成網絡,呈現為相分離的枝狀體系。另外,快線道路中以高速公路為主,收費道路多導致交通成本居高不下,如從該區至市中心區小汽車走快線通道收費需10 元,大型貨運車輛出行成本更高。
(3)該區干線網絡基本形成,但面臨全面的升級改造。干線性主干路網基本形成,各組團之間基本有2 條以上的主干路相通。但是由于該區的骨架路網主要由原來的公路發展而來,道路建成時間較長,且多為公路型斷面,因此面臨全面的升級改造。
該區路網整體規模不足,布局不完善現狀全區干道以上道路密度遠遠低于中心區;快速路與城市次干道嚴重缺乏,導致過境交通、城市短距離交通均依靠城市主干道承擔,交通功能混雜,交通壓力大。
交通需求增長迅速,交通擁堵日益嚴重。在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年平均增率高達20%的背景下,該區路網規模年平均增長不到5%,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由于眾多大型項目施工影響,路網容量受到較大制約,區域內干線路網系統高峰時段擁堵現象較為嚴重。
公共交通競爭乏力,結構性矛盾明顯“快干支”三級公交線網尚不完善,公交服務水平低。公共交通分擔率遠遠低于市中心區大站快線公交不足,公交運行時間成本過高;港灣式公交站點缺乏,公交列車化現象嚴重公交場站嚴重缺乏,且用地落實困難;公交場站嚴重匱乏,現有場站面積僅占規劃場站規模的45%,缺口量超過一半;場站大部分為租借土地,自有場站比例較小,站場設施簡陋,建設水平低。
交通環境改善不足,民生問題逐年增加。片區內部村鎮路網形態明顯,與市中心區相比差距較大,整體亟待提升。道路路面基本為水泥路面形式,路面破損需要修復的約為300 km,約占總里程的31%交通管理設施亟待完善,交通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全區約有700 km 道路未設置交通標志,占道路總里程的50%;約有518 km 的道路未進行標線施劃,占道路總里程的34%智能交通規劃建設尚未啟動,交通信息采集系統、交通誘導系統、公交電子信息系統、智能停車誘導系統均未建設。
借鑒國內外大城市交通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結合該區條件與需求,未來該區交通發展模式體現在一體化、集約化、多元化和品質化四個方面。為此,該區“十二五”交通發展主要策略是在提升城市競爭力和繼續進行交通基建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多層次交通一體化整合工作、促進交通與土地利用的互動發展和交通品質提升工作。具體交通規劃策略包括以下幾方面。
宏觀層面,加強交通發展與城市空間形態、布局結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景觀特色等相互協調。實施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戰略,逐步將公共服務設施、居住、商業、辦公等用地向公交走廊沿線集聚、以軌道站點和快速公交站點為中心進行城市開發;交通網絡布局順應該區山形地貌特征和由此造成的交通流分布特征;交通支持和適應該區多組團、帶形城市空間布局和相應的交通需求分布特征。
微觀層面,加強交通發展與土地開發、人居環境、城市各項社會經濟活動互動協調。積極鼓勵以公交導向的土地開發,并加強地鐵車站、公交樞紐站與步行、自行車、小汽車交通的“無縫銜接”以及與周邊建筑物;積極推進并嚴格執行城市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估制度。
擴大公共交通運輸能力。加快推進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的建設和發展;加快公交線網的擴張和站點覆蓋;繼續加大公交車輛投入、優化公交車型結構;鼓勵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車輛的使用。提高公共交通運輸效率。推進公交場站建設;實施主要客流走廊公交快速化改造,拓展公交專用道網絡,研究設置高載客率車(HOV)專用車道,提升中心城區和關鍵路段的公交運行速度,實現由線及面的輻射效應完善公共交通運輸結構。實施商務快巴服務計劃,積極發展支線公交吸引更多客源,發展通勤班車。
持續擴容:持續強化對外交通通道和樞紐建設,加強區內與市中心區的交通聯系,強化對粵東地區的中心輻射能力;全面提升城市路網規劃密度,加大建設力度;加快與寶安、坪山等區域的快速聯系道路建設;積極推進公路改造工程和路面黑化工程。
功能優化:明確各級道路路權分配,優化道路橫斷面;加快次干道和支路網建設,增加密度;微觀道路網體系進一步調整,從“大街區、寬馬路”的模式,逐步過渡到“小街區、窄馬路”的模式;繼續加大港灣公交車站和交叉口渠化規劃建設。
需求調控:在必要和適當的時機,對部分通道、中心區等實施交通擁擠收費,優化客貨運交通組織等。
科學管理:優先發展道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統;積極運用交通工程理論和技術組織好道路交通;加強交通管理法制化建設。
鼓勵慢行交通系統發展。結合該區綠道建設休閑功能的慢行通道;加強與軌道交通銜接的慢行交通設施建設;加強社區內部慢行交通設施建設;引導和鼓勵居民采用慢行交通方式。建設高品質城市交通空間。從空間景觀、綠化景觀、照明景觀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造,推動全市道路交通環境提升;結合該區景觀特征特征,建設富有該區生態、文化特色的休閑交通體系。
綜上所述,城市交通與城市經濟發展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做好片區交通現狀剖析與未來規劃制定對于提升城市交通發展速度與建設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次規劃充分結合片區現有問題,制定了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可行性,期望為同類工程提供借鑒。
[1]陳天恩.關于城市重點區域的交通挺升規劃[J].建筑知識(學術刊),2013,(8):100,102.
[2]陳康.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方法[J].交通世界,2013,(18):122-123.
[3]張曉東.城市交通與土地使用協調規劃機制[J].城市交通,2013,11(5):2,1.
[4]馬林.城市交通發展模式轉型與戰略取向[J].城市交通,2013,11(5):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