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巧紅 王海容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我國的國本。在國家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對土地進行有效的規劃,是合理使用有限土地資源有效形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幾年,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引進環境影響評估機制,在促進土地規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就土地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評估展開討論。
我國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引進環境影響評估概念的時間比較短,在組織形式方面及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效果也不盡人意,對于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估的認知方面存在誤區,影響了環境影響評估的效果。
環境影響評價最早在加拿大召開的國際環境質量評價學術會議提出的,是指在進行重大的對于環境有影響的行動之前,對行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和評價,并且在此基礎上決定行動是否繼續進行。一般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和戰略影響評價兩種基本的形式。環境影響評價覆蓋面比較廣泛,幾乎囊括了人類所有的生產生活活動,對土地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也是其中的的一項重要內容。土地規劃是指對土地進行開發,利用,整治等系列的安排,是以效益最大化為核心的,追求功能方面的合理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力的合理使用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人多地少形成的諸多矛盾。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引進環境影響評估理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在源頭上控制土地規劃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減少由于盲目行動給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土地規劃的綜合協調功能,促進土地規劃的合理性,在取得社會效益的過程中,也能夠取得很好的環境效益,避免出現涸轍之魚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工作進入良性的循環,取得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我國在土地規劃過程中引進環境影響評估概念的時間比較短,在組織形式方面及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效果也不盡人意,對于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估的認知方面存在誤區,影響了環境影響評估的效果。
土地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和其他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在內容和效力方面還是有著一定的區別,有著自身顯著的特征。
我國的土地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組織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整體性的特點。國家及省、市、縣、鄉等行政單位都參與土地規劃中的環境影響評價,避免了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地域性及局限性。便于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全方面的展開,從整體上促進評價的進一步的開展,體現了社會國家制度的優越性,也是我國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取得成果的根本保證。
土地規劃是長期性的,環境保護也不是短期行為,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具有戰略性的特征。具體表現為在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方面,方向性方面及目的性方面都具有宏觀性和時間性。因此,在評價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需要長遠規劃,充分考慮未來各種變數的影響,避免由于短視造成評價在制作的過程中存在隱患。
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復雜性是和評價涉及面有一定的關系的。我國的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綜合性很強,涉及的社會的許多方面和不同的部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評價的進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也是其復雜性的具體表現。因此,在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只有全社會同心同德,凝聚合力,才能夠促進評價工作順利的展開。
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包含規劃的分析、現狀的調查分析及評價、明確環境目標及評價指標、借助一定方法進行分析評價、對相關的問題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等多個方面。
對土地規劃進行全方面的解讀是進行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根本。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于土地利用規劃的背景、目標、內容、實施方案等充分的了解,以利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順利展開。在規劃分析的過程中,應該著重考慮土地規劃的目標和區域生態環境目標的一致性,如果土地規劃的目標和區域生態的目標出現了偏差,那么應該充分尊重環境保護的需要,畢竟環境才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如果土地規劃的目標和區域生態治理的目標基本一致,那么應該基本上肯定規劃的可行性,只是需要對規劃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不具有全局性的影響的部分提出建議就可以了。在這個過程中,評價的得出也需要結合本區域未來發展造成的環境影響,避免短視行為造成環境生態方面出現問題。同時,評價還需要與現行的環境保護方面法律法規進行對照,審核其兼容性及協調性,保證評價的合理、合法及正當性。
現狀的調查、分析及評價是土地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基礎性的工作,也是評價工作順利展開的保證。在調查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全面、有效、可行的原則,有針對性的逐步展開。調查內容也應該廣泛深入,即包括社會方面及本區域的經濟發展等基本的概況,也保護本地區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未來治理的方向。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土地規劃中開展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同樣適應。只有充分的對土地規劃及相關環境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才能夠為下一步的環境影響評估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充分土地規劃調研的基礎上,還需要就環境的影響因素進行識別及環境目標、環境評價指標進行確認。環境影響因素的識別也是環境影響評估的基礎性的工作之一,是指對土地規劃區域內的由于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及社會活動導致的環境變化進行分析,確認其中對環境有影響的因素。
環境影響因素識別在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估中占用重要的地位,是評估順利進行的技術方面的保障,對于評價工作進一步的展開有著深遠的影響。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識別可以借助建立環境影響識別體系完成。環境影響識別體系是由各種評價指標構成的,對影響環境的因素,如土地的開發、整理、復墾、退耕還林、治理水土流失等進行量化,然后,依據量化以后評價指標對環境的影響的程度,結合本區域環境生態目標,確立環境影響識別評價表,以便能夠在直觀上反應出本區域影響環境因素及影響的程度,利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展開。
環境影響的預測、分析和評價是土地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也是土地規劃是否繼續進行的重要理論依據。由于土地規劃的特殊性,環境影響的預測、分析及評價不能夠準確的進行,只能夠在直接影響、間接影響、累計影響及持續發展等方面予以分析,為土地的利用規劃提供建設性的參考。
環境預測、分析及評價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土地規劃對于現實及未來環境的影響。分析和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環境保護的目標展開的,從社會、經濟、政治、環境變化趨勢和生態承載力的兼容性等方面,全面、系統的闡述了土地規劃對于環境質量的影響,為土地規劃的實施提供理論方面的支持,能夠促進土地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在充分發揮土地的社會效益的同時,滿足人類保護生存環境的需要。
在對土地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土地規劃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促進土地規劃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建議是對土地規劃的有力補充,能夠起到預防和警示作用。一般包含預防措施、最小化措施、減量措施、修復化措施及重建措施等幾個方面。是土地規劃的建設性的意見,能夠促進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更大的進展。
總之,在土地規劃過程中開展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是我國在開展環境保護方面有益的探索,能夠促進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順利的展開,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確立的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政治目標。